藏医兴起于松赞干布至赤松德赞时期,是在藏族传统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汉医、印度医学理论而形成的。 藏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隆(气)、赤巴(火)、培根(土和水
藏医是在藏族传统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和吸取了汉医以及印度医学理论而形成的。兴起于松赞干布至赤松德赞时期,迄今为止已有2000年的发展史,有史可考的就有1000多年,藏意为藏族人民的健康和繁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身为四大传统医学之列的藏医,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众多杰出的藏医理论家和实践者,他们所采用的独特的治疗方法和明显的疗效受到了世界医学界的关注,虽然有众多专家对其进行研究,但时至今日仍然有许多方法不易解释。藏医理论系统完整,医学典籍中多,其中最著名的为8世纪时宇陀·云丹贡布所总结的《四部医典》。该书公分四个部分,内容从基础理论到各科临床实践,包括人体解剖、胚胎发育、病因病理、治疗原则、临床各科、方剂药物、诊断与治疗器械等,内容极为丰富,被列为藏医药学不朽的著作和景点教材。宇陀·云丹贡布被称为“雪域医圣宇陀王”,位居“吐蕃九名医”之首。
藏医理论认为,人体内有三大要素和七种物质构成,三大基本要素为“隆”(气)、“赤巴”(火)、“培根”(土和水);七种物质为饮食精微、肉、血、脂肪、骨、骨髓、精等,除此之外,还有大便、小便、汗液三种排泄物。藏医认为,人生病的原因主要来源于环境、气候、饮食起居对人体的影响及人体内三大要素的失调。其中,三大要素支配着七种物质基础和三种排泄物的运行变化。“隆”主管气血、肢体活动、五官感觉、十五的输送分解和生殖机能等;“赤巴”可生发热能、调节体温气色,主管饥渴消化、胆识智慧等;“培根”主要是输送液体、调节肥瘦,主管味觉、睡眠和性格等。藏医的诊断方法与中医类似,亦采用望闻问切,非常重视舌苔与早晨首次小便的变化,将疾病主要划分为热症与寒症两大类,并将病人分为“隆”型、“赤巴”型、“培根”型。藏医有记载的疾病有404种,其中,101种不治自愈。101种可治愈,101中治而不愈,101种不可治。常用药是由多种药物配置的成药,共1400多种,其中一部分为青藏高原特产。
根据不同的病症,藏医采取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内治法和外治法两种,外治法的常用方法有药物治疗、放血治疗、针灸、催吐法、药浴疗法和搽涂外敷法。
药物治疗
在藏医的治疗中常常会利用药物不同的属性,来纠正疾病的寒热偏胜,达到治病的目的。治疗过程中一般采用与疾病性质相反的药物,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药引子的实用也很常见,以便把所用制剂引向患病部位,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放血治疗
藏医治疗学中一种很具特色的治疗技术,主要适用于体质强壮的热性病症患者,具有很好的疗效。
灸法
公元7世纪就已广泛使用,多用于寒性病。藏医施灸的穴位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根据病人自诉疼痛的穴位,痛点即使施灸所在的穴位;另一类则是分布在全身各个部位的固定穴。
催吐法
催吐法是一种较为强烈的治疗方法,主要利用药物导致呕吐,适用于积食不化、胃中或上脘痞积、误食毒物等症状。
药浴疗法
一般用药液沐浴或则蒸汽药浴,这种疗法也是藏医学中较为特殊的一种治疗手段。使用与关节炎、四肢强直或拘挛、跛行、疖肿、妇科病等。
搽涂外敷法
常常与按摩疗法结合,适用于皮肤粗糙、体力虚弱、思虑过度、精神不振等症,常用的搽药为油脂类,其次是软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