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是中国人口最少、人口密度也最小的民族自治区,居民基本上以藏族为主,是我国藏族居民最集中的地区。西藏自治区总人口约为284.15万人(2007年统计)。
西藏自治区是中国人口最少、人口密度也最小的民族自治区,居民基本上以藏族为主,是我国藏族居民最集中的地区。西藏自治区总人口约为284.15万人(2007年统计)。除藏族外,现在自治区还居住有门巴族、珞巴族、汉族、纳西族、回族等民族以及夏尔巴人等。
藏族
藏族有青藏高原土著与西部古羌人、吐谷浑等氏族、部落融合而成。藏族自称“博”或则“博日”。居住在西藏地区的又称“博巴”,居住在川西一带的又称为“康巴”,居住在青海、甘南和川西北等地的又称“安多哇”,居住在川西北部分地区的又称“嘉戎哇”。
藏族是我国古来的民族之一,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以前,藏族先民就已经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生活了。公元7实际,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命吞弥·桑布扎等人参照西域和天竺(今印度)文字,创造了30个辅音字母和4个元音字母的拼音文字,从此,藏族有了自己的文字。文成公主入藏后,从内地带来的各种书籍,也逐步被译为藏文。10-16世纪,藏族文化进入了兴盛时期,佛学、韵律、文学、哲理、史地、天文、历算、医药等方面的专著相继问世。其中有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藏学丛书,医药学巨著《四部医典》,历史名著《智者喜宴》、《青史》、《红史》以及世界上演唱篇幅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王传》等。
藏族居民的生产主要以牧业为主,这区别于城市多从事手工业、工业和商业的居民。藏族人一般以青稞、豌豆等炒熟磨成的糌粑(炒面)为主食,和酥油茶和奶茶,节庆喜宴中喝青稞酒。他们爱吃酥油(黄油)、奶酪等奶制品和牛羊肉。
藏族群众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因此藏传佛教寺庙遍及西藏各地。其中格鲁派寺庙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等。藏传佛教信徒家家供有佛龛,胸前挂金属佛盒,手摇转经筒,进入寺庙朝拜。尤其是藏历新年、雪顿节、望果节等盛大的传统节日,各大寺庙的朝拜者络绎不绝。藏族盛行天葬和水葬,但是处于对死者的尊重,藏族人不喜欢外人参观其过程。
藏族人民热情开朗、豪爽奔放。作为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生产和生活都融在了歌舞里。藏族民歌抑扬顿挫,合辙押韵,悦耳动听。唱歌时还伴以各种舞蹈,舞姿优美,节奏明快。其中,踢踏舞、锅庄舞、弦子舞流传最为广泛。还有独具特色的藏戏,充分体现了西藏地区的民族习俗。
门巴族
门巴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的东南部,大多数聚居在错那县以南的门隅地区,其余居住在墨脱、林芝等地,有人口9000多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碗。“门巴”,意为“住在门隅的人”,原生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医院正式定名为门巴族。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文字,他们多通晓藏语,通用藏文,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在一些地方也信仰原始宗教。门巴族人穿红色氆氇长袍,头戴褐色小帽或者黑色毡帽。男女均嗜好喝酒和吸鼻烟。
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瑜地区,以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等地最为集中。珞巴族自称“博噶尔”、“宁波”、“邦波”、“德根”、“阿迪”、“塔金”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实际情况和本民族的意愿正是定名为珞巴族。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珞巴语属于汉藏语系?缅语族,多使用藏文。珞巴族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竹编。男子一般穿羊毛及腹坎肩,戴圆形盔帽;女子穿圆领窄袖衫和略过膝部的筒裙,小腿扎裹腿。
夏尔巴人
夏尔巴人主要居住在中尼边境樟木口岸的主新乡和定结县是陈塘乡,以“喜马拉雅山上的挑夫”著称。夏尔巴人聚居地靠近喜马拉雅山区,海拔近5000米。长期的高山生活塑造了夏尔巴人与生俱来的登山天赋。除农业活动和牧牛外,夏尔巴人也做羊毛加工。夏尔巴人与与居住在尼泊尔境内的舍尔巴人在语言文化、衣着服饰、生活习俗方面比较相近,来往也很密切。夏尔巴人分为色尔巴、噶尔扎、撒拉噶、茄巴、翁巴等种姓。同种姓的人是亲戚,不能通婚。
夏尔巴人能歌善舞,歌唱曲调悠扬婉转,其舞蹈与尼泊尔、巴基斯坦有些民间舞蹈很相似。男子一般穿白色镶黑边的短袖外套;女子穿色彩艳丽的长袖衫和花筒裙,外罩一件手工制作的羊毛坎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