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的纺织工艺拥有悠久的历史、种类繁多,而且具有鲜明而浓厚的民族特点。藏族纺织工艺主要包括地毯、氆氇、卡垫、围裙(帮典)、藏被、服装、藏包、藏靴等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口袋、背篓、鞍辔等生产所需要的工具。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成群的牛羊为藏区的纺织工艺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形成了以牛羊毛为主要原材料的纺织工艺体系。运用牛羊毛纺织一般都要先经过剪毛、选料、纺锤纺线、织机编织、染色、剪裁、加工、成衣等几种工艺程序。毛纺织品具有结实耐用、柔软、保暖性能好等优点,特别对于高寒地区的人们,深受青睐。藏族围裙色彩艳丽、风格粗犷明快,绚丽多彩,犹如雨后一道道彩虹。地毯、卡垫柔软细腻,色彩鲜艳,冷暖色在对比中完美和谐,图案纹样丰富。西藏江孜、拉萨、贡噶、浪卡子、朗县、丁青、察雅的地毯,贡噶县姐德秀的围裙帮典,浪卡子县的藏被,都是传统纺织工艺中久负盛名的工艺产品。
氆氇和围裙(帮典)为藏人服饰制作的主要原料,也是西藏纺织品中的一个象征和代表。
氆氇通常宽25厘米,因为长度不同,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划分为7个种类。
第一种:上等氆氇,称为“谢玛”或“噶央”是由羊绒制成,通常为贵族等上层社会人物的衣料。以山南贡嘎县姐德秀镇的产品最负盛名。
第二种:称为“布珠”,质量略次于“谢玛”,由羊肩部和背部之毛织成,通常用于制作藏袍和裤子。
第三种:称为“噶夏”即彩毡,多用羊的胸毛和肩毛为料,通常用于制作长袍和围裙帮典。
第四种:称为“泰尔玛”:或“梯珠”,属中等氆氇,选材不限,多为棕、黑二色,通常用于制作藏袍或僧人的袈裟。
第五种:名为“格毡”,由山羊毛织成,质地相对粗糙,多用于普通百姓制作卧具和缝制口袋。
第六种:“朱珠”种类较多,其中长绒和短绒较为普遍,均为高级卧具原料。
第七种:“漆孜”选材不限,通常用于制作冬装。
围裙帮典宽度通常为10厘米,品种也极其丰富,主要种类大致也可以划分为7类。
第一种:“噶擦”——是一种以白色为主的围裙,通常为小姑娘在节庆时穿。
第二种:“擦钦”——系老年妇女节庆时所穿围裙。
第三种:“降加则”,通常为40岁以上年纪妇女节庆时所穿围裙。
第四种:“色夏”,系尼姑所穿围裙。
第五种:“俄穷帮典”,为15岁以下小姑娘所穿围裙。
第六种:“夏扎白萨”,这种围裙据说因专为原西藏大贵族夏扎家族提供而著名,倍受青年妇女的青睐。
第七种:“察绒白萨”,据说也因专为原西藏大贵族擦绒家族提供而闻名,在青年妇女中极其流行。
氆氇和帮典通常都有装饰纹样,尤其是帮典的色彩鲜艳,纹样也极其生动活泼,如由蓝、红、绿、黄等色彩组成的云纹“降”就充分体现出这一特点。将实用性和装饰性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是氆氇和帮典的最大特点。常见的装饰纹样有“古梯”、“甲洛”、“江梯”、“降”、“色梯”、“噶梯”和“那梯”等。这些纹样不仅色彩活泼,造型大方,而且部分装饰纹样还有一定的含义或象征意义。如“古梯”,意为“九眼”,据说织上这种纹样可以避邪。同时有些纹样的来历还有十分生动的故事,如十字纹的“甲洛”即是其中一例。据说,一千多年以前,有一位青年看见生产出的氆氇十分单调,无任何装饰纹样,于是就在氆氇上编织了一个十字纹样。随后,他将十字纹氇氇带到中原内地去卖,结果汉族人争相购买,被抢购一空。他见特别热销,于是特意留了一卷带回西藏。这种氆氇因此得名为“甲洛”,意为“从汉地带回来的氆氇”。
地毯和卡垫也是西藏别具特色的重要纺织品。二者在工序上基本相同,但在规格和工艺上不同。地毯规格较大,同时多为方形,工艺十分讲究,而卡垫则规格相对较小,通常呈长方形,多用于卧具。纹样和花色也十分繁多。云纹、狮子纹、龙纹、龙风纹、二龙戏珠纹和各种吉祥纹样十分流行。质地柔和,保暖性特别强,美观大方,深受西藏百姓喜爱。
(责任编辑:西藏旅游攻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