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圣城拉萨,我以面色渐黑的代价,愈发深刻地体会了“万物生长靠太阳”的含义。
1、这是世界上最高的城市(海拔3650米),以盛产阳光而著称。天空蓝得不能再蓝,四季盛开的阳光则具有金属的质感,硬硬地打在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娇嫩的脸上,灼热滚烫。在阳光下看东西看久了,便会感到头晕目眩,所以,本地一年四季都流行墨镜。
在圣城拉萨,我以面色渐黑的代价,愈发深刻地体会了“万物生长靠太阳”的含义。
2、据说人体内百分之七十的成份是水,但我怀疑生活在拉萨的人不是这样。拉萨人体内百分之七十是由阳光构成的,于是,无论男女老幼,都那么热情奔放,用“能歌善舞”来形容藏民族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朋友相聚,酒酣之际亦是歌浓之时,藏族小伙子和姑娘们可以围着你唱上一天,通宵达旦,我尤其喜欢听藏族女子唱歌,她们的歌声高绝嘹亮,透明而又像宝石一般璀璨。
3、初到高原,静养三天,躺在床上,偶然瞥见有什么东西在窗外飘飞,起初疑是经幡,再看不是,分明是两三只飘飘摇摇的纸鸢,是八月,内地早过了放风筝的季节,拉萨却不一样。等与布达拉宫广场相遇,我才知道,这是放风筝的一个绝好去处。
4、正如别人形容过的那样,布达拉宫是悬浮在这座城市上空的,除了“雄伟壮观”外,我再找不到别的词了,湛蓝的半空中,红白相间的殿宇依山势上升,恍若通往天界的阶梯,或者说它本身就出自天上,人间能得几回见?这便是世界屋脊了,其余一切,如凡夫俗子的我辈及语言,在它脚下都显得那么渺小、苍白无力。
5、一边是古老的八廓街手持转经筒口诵六字真言的善男信女川流不息,转动着一部永恒的时钟,一边是现代化的建筑拔地而起,港台流行歌曲、商品广告铺天盖地,宗教与现代化,构成了城市风景的两个侧面,拉萨的独特风景,可以从一个穿传统藏裙的康巴汉子,从车流穿梭的街道上赶着一群闲逛的绵羊那里得到最集中的体现。
6、小时候,冬天在屋里围着火炉。父亲在火炉上煨了一只茶壶,茶水沸腾之际,父亲把从迪庆、中甸(云南地名)带回的酥油拿出来加进去,一层油花便漂在茶中了,捧茶在手,那种美的感觉,记了半辈子。
金秋时节过林卡,我初次尝到了高原的酥油感觉上是两码事,我不知道,童年记忆中的酥油茶与眼下真正的酥油茶,哪一个更为美好。
7、毕业前夕,一位女同学送我一只指南针,说是让我不要在西藏广阔的大地上迷失了方向,到了拉萨,我看到这是一片狭长的河谷地带,城市算不上大,骑一辆自行车,用不了多久就能逛完全城,城市之小,容不得我有半点迷失。指南针,作为一种纪念,置于窗前,英雄无用武之地,寂寞地守望着圣城一角蓝玻璃天空。
8、拉萨的男人,泡在酒里的男人。一辆辆大货车,沿着青藏公路线翻山越岭,远赴西宁或兰州,满载啤酒源源不断地运往拉萨。拉萨本地也生产啤酒,而传统的青稞酒反倒见得少了,不管啤酒还是白酒,男人们酒量都大得惊人;女人们则偏好啤酒、香槟一类的,喝起来颇是豪爽,内地男人也未必敌得过。
9、谁说西藏好象永远在中世纪,时间仿佛凝固了一般?不,不是这样的,在这里,光阴一样流淌,只不过缓慢一些罢了,就像一头牦牛耐心地走在广袤的草原上。七十年代,人们吃的还是六十年代的脱水菜,如今拉萨市场上各种新鲜蔬菜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了。听人说七十年代初在拉萨街头,好不容易才望见那边出现个人影,现在则有点人流熙攘的感觉了,光阴似水流淌,人们在城市里一样漫开来,跟北京等地相比,拉萨人的生活节奏明显偏慢,悠闲散漫,说实话,我是喜欢这种生活的,阳光灿烂的休息日,往偌大的茶园里一坐,一碗清茶耐心地品着阳光,边与一帮狐朋狗友下棋聊天,不亦乐乎?
10、我从来没有想到我会来到西藏这片土地上,既然来了,便是冥冥之中注定了的,有时候,我想我和西藏还是有点缘份的。例如,在所有的颜色当中,我最喜欢白色,妹嫂给我的毛衣大多是白的,来到拉萨,我看到,献给我的哈达是洁白的,巍峨的布达拉宫是以白色为主调,藏民族如此崇尚白色,这跟我的内心无比契合;于是我又盼着下雪,可拉萨偏偏少雪,直到十二月底才勉强下了一次,小小的,不到一天功夫化得没了踪影。却是周围群山——在我的住处,前窗是山,后窗还是山,八九月间夜雨后过,第二天早上便望得见山顶积起了皑皑白雪,如冠似玉,让人想到圣洁的哈达,想起北方,雪后,牵着女同乡的手,踏雪寻梅,雪花缀在女子发上,一种撼人心动的美丽。
11、喜欢布达拉宫,喜欢罗布林卡的格桑颇章,喜欢仓央嘉措的情诗,喜欢阳光明媚的日子,喜欢烛光中阿佳的歌声,喜欢为生活奔波的四川女子,喜欢……喜欢拉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