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藏历
藏历是藏族古代天文历算学的重要成果,是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藏族最古老的历法是物候历。根据古藏文史料记载,吐蕃王朝时期采用生肖纪年法,即以12种动物名称纪年,12年为一周期,循环往复。后来,伴随着西藏与周边民族的文化交流,从印度引进时轮历,从中原引进时宪历。
自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生肖纪年与阴阳、五行相配的纪年法基本确定,并一直沿用至今。这种纪年法与农历的甲子纪年法极相似,显然是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晶。藏历中的五行,依次指木、火、土、金、水;五行分别各配阴阳,合为十项,可与农历十天干相对应;十二届相则与汉地的十二地支有严整的对应关系,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已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生肖与阴阳、五行配组五次为一个周期,共60年,称作一个“绕迥”(或译作胜生、胜生周),与农历的“甲子”含义相当。表示纪年时,藏历以饶迥序数。例如公元2000年,农历庚辰年,藏历表述为第十七绕迥(从1027年算起)阳金龙年,简称时称作金龙年。
藏历虽与农历相近,但具体算法有所不同。藏历规定,1年为个12大月30天,小月29天,每两年半到三年加一个闰月,用以调整月份和季节的关系。因此,藏历新年与农历春节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但不外乎四种情况:日子完全相同;藏历晚一天;藏历迟一个月;藏历迟一个月零一天。
2、藏医
藏医是以藏族为主创造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是中国传统民族医学的组成部分。藏医是历史悠久、特色独具、对诸多疑难杂症具有显著疗效的一门科学。
藏医认为,隆、赤巴、培根“三因”是构成人体的基本要素,各有其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三者保持协调和平衡,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若其中之一偏盛偏衰,就会导致疾病。藏医很早就对人体生理解剖有较深刻的认识,而且认识到人胚由父精母血结合而成,指出胚胎发育中,要经历鱼(水生动物)、龟(爬行动物)、猪(哺乳动物)3个发育阶段,形象地描述了高等动物进化史的过程,对中国医学乃至世界医学都是一大贡献。藏医认为产生疾病的原因不外乎内因和外因两种。内因是隆、赤巴、培根“三因”失调所致;外因则有气候变化、起居不适、饮食不节、外伤等。藏医在临床实践中,对疾病多按隆、赤巴、培根、内、外、妇、儿、五官科等归类。
藏医除望、闻、问、切外,还将尿诊作为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尿诊的内容包括观察尿色的浓淡、热气持续时间的长短、臭味浓淡、泡沫大小多少、泡沫消失快慢、有无沉淀物、漂浮物。脉诊也是藏医常用的方法之一。切脉的部位与中医基本相同。藏医治疗疾病的方法主要分内治、外治两种。内治法以饮食及药物为主,强调根据季节调整饮食起居;外治法包括针刺放血、按摩、外擦、火灸、拔罐、药熏、敷烫、药水浴、穿刺等。
在藏医所用药物中,矿物药和动物药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藏药的剂型多用丸、膏、散剂。丸剂又有水丸、蜜丸、酥油丸之分。藏医治病的原则,采用与疾病性质相反的药物,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藏医有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为青藏高原各族人民的健康作出了贡献。西藏和平解放以后,尤其是近二十多年来,藏医事业空前繁荣,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3、建筑工艺
传统藏式建筑本身,含有藏族古代建筑科技的许多成就,施工工艺上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外墙的收分,墙体的减重、地基的借势,地平的处理,古建的修葺,以及建筑材料的选用、建筑结构的布局等,无不因地制宜,匠心独具。西藏的桥梁建筑工艺也是如此,悬臂桥、铁索桥的架设结构和施工工艺令人叹服。下面仅举两例。
柽柳墙 在西藏,无论是布达拉宫,还是各个寺庙,女儿墙和大型殿堂的上部墙体,都要用鞭麻杆码砌,并被涂成赭红色。鞭麻是柽柳的一种,所以这种墙也被称为柽柳墙。这种柽柳在西藏分布广泛。用于墙体建筑材料的是它的茎枝,秋季采掘,晒干后去除梢叶,再用皮绳扎成一把把小捆,使用时整齐码砌,层层紧压,夯实固定后上压墙头,然后再染上赭红色。利用鞭麻杆作为墙体建筑材料,是藏族传统建筑工艺的特色之一。这种工艺用于处理高墙,不仅具有装饰效果,更重要的作用还在于,可以有效减轻墙体重量,有利于增加建筑高度而又不加重墙体承重负担。而今,一些新型藏式建筑借鉴了这种传统工艺的外在装饰特点,推陈出新,使之成为藏式建筑的一种标志,远远望去,特点鲜明。
阿嘎地平 西藏一些古代建筑的屋顶平台面层和室内地面,是用一种叫做阿嘎的原料铺就的。用阿嘎处理地平,是西藏传统建筑工艺的特色之一,是藏族人民的一项天才发现,不少古建筑专家对它推崇备至。阿嘎是一种容易采掘的天然原料,属于风化石灰岩或沙粘质岩类,主要化学成份是碳酸钙,具有一定的粘结性,在西藏分布较广。刚采出的原料为块状,使用前一砸便碎。用阿嘎打制的地面具有坚实耐久、平整光滑、防渗性能好等优点。西藏民间历来视阿嘎为上好的铺地材料。阿嘎一般用于铺设建筑物的房顶及室内地面,使用越久越光亮。施工过程中,以卵石及夯实土层等为底,上铺粗阿嘎,经淋水软化、踩实捣固、蘸水拍打、浸油磨光等工序。在西藏,阿嘎被作为建筑材料已有悠久历史,使用年代的最早实证,目前已知在公元775年左右。
4、五金工艺
藏族的传统五金工艺硕果累累,大量精品巧夺天工,是藏族传统科技成就和工艺美术成果的重要载体,也是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构件之一。制作工艺主要有铸、锻(分冷锻、热锻)、錾、刻、镂、雕、焊、铆、镶、嵌、割、拉、卷、捏、挤、磨以及鎏金、镀银等。原料多用金银铜铁铅锡等金属。制品种类多、数量大、用途广,既包括生产生活中的各类小型器具和饰件饰品,也包括寺庙建筑中的各类金属装饰物以及宗教用品。在生活用品中,以各类首饰、坠饰、佩饰最为常见,例如戒指、手镯、耳环、项链、噶乌(护身佛盒)以及腰刀、子弹夹坠饰、火镰、银盔、铜镜、带扣等等;宗教类制品中,不仅有小巧玲珑的佛像、法器、珍玩,更有硕大的造像、造型和装饰性很强的铸件、板件和立体组合形象。目前所知西藏最早的五金工艺制品,是被民间称为“天降石”的一种饰件。“天降石”铜质居多、铁质次之,最大不过两三寸,器型大体呈镂花板状,型制有简有繁,除使用三角、菱形、套环等几何图案之外,还有鹰形、虎头等动物图案以及可能具有避邪趋祥含义的其他简单形状。究其来历,多在田间或河畔偶然捡得。可以想见,它原本是高原先民随身佩戴的一种饰物。
5、纺织工艺
藏族的纺织工艺很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原料选择、图案设计、色彩搭配、纺织工序、染料配制、漂洗流程、品级鉴别等方面,都有一整套讲究。无论是农区还是牧区,都可经常看到用纺锤纺线的人和造型古老的织机。藏族人民的爱美之心,在色彩纷呈的织物上充分显现。牧人放牧时用的“乌朵”,多用牛羊毛编织而成,不论黑白或彩色,图案千变万化,极少雷同。“卡垫”多指一种像单人床大小的粗毛毛毯,也有人称为藏毯。卡垫的实际种类很多,有地毯、壁毯、鞍垫等,色彩鲜艳,图案美观大方,经久耐用,极受欢迎。邦典即藏族妇女腰间所围的彩色围腰,实际上是一种彩色氆氇。织法与氆氇大同小异,不过是用多种彩色的线,制作更复杂,用线更细。邦典颜色搭配有20种左右,由五颜六色的横条图案所拼织。邦典十分美丽,深受藏族妇女喜爱。每逢节假日和集会等喜庆的日子,藏族妇女除身着漂亮的藏装外,都喜欢在腰部系上色彩艳丽的邦典,光彩夺目。年轻女子的邦典色彩鲜艳多变,彩条较窄;老年妇女的邦典用色较简单,彩条也较宽。在众多的产地之中,杰德秀镇最为著名,被誉为“邦典之乡”。氆氇是西藏著名毛织品。西藏贡嘎县朗杰雪所产白云般的氆氇,自古以来就闻名整个西藏。旧西藏地方政府也以氆氇作为当地人民的乌拉差役。过去献给皇帝的氆氇、达赖喇嘛和高级僧官穿的僧服和袈裟,大都出自朗杰雪。朗杰雪生产的氆氇,分许多等级。最上等的精品“嘎央”,又称“多比”,用羊脖子和羊肷皮附近的毛织成的,格外精细柔软,过去是给皇帝的贡品,并专供达赖、摄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