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上的各族人民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将高超的技艺融入生产、生活和宗教用具之中。金属的冶炼、加工、制作,印刷术、陶器、编织、玉器、木器、竹器等手工工艺,在艺术价值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中,藏族制陶工艺历史最为悠久,至少有五千多年。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众多陶片和完整的陶器,是目前西藏发掘出的最古老的陶器工艺品。
陶器生产在高原各地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制陶之乡几乎遍布全藏区。器型、纹样及其工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江孜、墨竹工卡、彭波、芒康、扎囊、察雅和索县等地的制陶业比较发达,形成区域中心,所生产的陶器在藏区十分有名。藏族地区生产的陶器种类较多,以粗砂陶、挂釉陶、紫砂陶、黑陶和彩陶为主,器型多达二十余种,主要包括陶缸、陶罐、陶锅、陶炉、陶壶、陶钵、陶盆、陶香插、陶碗等。
几千年的历史演变,特别是近代以来现代工业的兴起,使西藏传统手工业的发展遇到了强烈的冲击,也带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了了解西藏制陶业的现状,记者一行在林周县文化局米布局长的陪同下,来到了著名的制陶之乡林周县江热夏乡吉龙村,拜访了当地著名的制陶艺人平措占堆先生。
摆放在仓库中的陶器制品 范登科/摄
林周县所在的地区,历史上被称为彭波,当地人以聪明且善于经商而闻名。彭波地区的制陶业在历史上就十分有名。据米布局长介绍,在以前,每年农闲时期江热夏乡很多村庄全村都在从事陶器制作,产品除供应当地寺院及民间市场外还远销西藏各地。
平措占堆向记者展示他的作品 田春艳/摄
从平措占堆家的作坊中传来制陶飞轮转动的声音,平措先生正在赶制陶器。他对记者说,手上的这批陶器是寺院定做的,现在制作陶器只能采取先接订单后生产的方式进行,而不敢先大批量的生产然后在市场上销售。“现在市场没以前好了。”平措占堆略带忧虑地说。
在成品仓库中,平措占堆如数家珍似的向记者展示他制作的成品:青稞罐、蒸屉、青稞酒壶、热酒壶(手艺很难,因为是扁的)、糌粑罐子、制作饼的锅、陶罐等等。平措占堆说,这些陶器样式都是他从老艺人手里学来的,是原汁原味的传统样式。
工作中的平措占堆
平措介绍说,他的手艺是以前在农场时期向上面村庄的三个老艺人学的,当时加上他一共有八个人跟随老艺人学习,他们八个人又带出来很多徒弟。有段时间村子里几乎每家都从事陶器制作,现在,只剩下他和另外一位师傅,采取接订单的方式进行陶器加工。
平措占堆向记者介绍,其实他每年加工陶器的收入还是比较可观的,保守的说也在两万元左右;但是,由于现代化生产的器皿已经占据了人们生活器具的绝大部分市场,他现在接到的订单多数来自寺院和文化研究保护机构。
但是这种现象正在发生一些转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陶器制品的审美功能被发掘出来,很多人将陶器摆放在家中作为工艺品欣赏;还有一些人重新选择使用陶器,如酥油茶壶、青稞酒壶等近些年又受到普通百姓的青睐,经常有人上门购买。
因担心产品销售不佳而采取订单式加工,在某种程度上无法满足百姓的需求,很多人来购买的时候,他们手上没有现货,只能让顾客等候一段时日,而有的顾客就这样流失了。
这样的问题也和制陶业的后继乏人有关,平措占堆说,学习制陶工艺需要学艺者具有较强的毅力,真正掌握这门工艺需要几年的功夫,前期投入还是很大的。现在的年轻人很多没有耐心,都出去打工了。“都去挣快钱了”,平措占堆略带苦味的说,他有三个孩子,目前没有一个想接他的手艺。
做为陶器制作工艺的传承人,平措占堆制作的陶器在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艺术上都有很高的水准。2009年,平措占堆制作的陶器曾入选西藏自治区首届旅游纪念品大赛。平措占堆具有传统手工艺人特有的使命感,他说,现在他最大的愿望是能培养一批青年人来传承自己的手艺,将藏民族的优良传统保持下去。
林周县米布局长向记者介绍说,由于陶器加工本身工艺的限制,目前还无法采用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但是在传统加工的细节上已经可以做一些突破,如在烧制工序上采用电力加热取代传统的火窑等。当前,林周县正在积极将彭波陶器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国家政策进行保护,林周县也在积极安排开办陶器培训班,使年轻人接触并学习这门民族传统工艺。随着陶器市场的不断发展,他相信这门工艺一定后继有人,一定能够生存并发展下去。
(责任编辑:西藏旅游攻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