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孜藏刀
银器工艺品
民族手工业是西藏的三大传统产业之一。西藏拥有很多古老的民族手工艺艺术,它们风格迥异、独具特色,令无数游客为之着迷:江孜的地毯、杰德秀的围裙、扎囊的氆氇、浪卡子的藏被、加查的木碗、拉孜的藏刀、拉萨的金银器具、仁布的玉器、定日的石雕等……
早在新石器时代,西藏的手工业就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卡若遗址出土的“双体兽形罐”,其制作工艺受到文物工作者的高度评价,认为器物线条流畅圆浑,造型古朴生动,制作精美,器形多样,设计独具匠心,刻划纹饰丰富,彩绘图案漂亮美观。传说在五世达赖时期,曾于拉萨举办过手工业产品展评,江孜的卡垫、贡嘎姐德秀的围裙、郎杰秀的氆氇、墨竹工卡塔巴村的陶器、拉萨的缝纫、昌都的唐卡、卫藏地区的金银铜器等,被评为同类制品中的上品。
但在西藏和平解放以前,民族手工业的生产普遍属于个体方式,生产规模较小,技术条件比较简陋。和平解放后特别是1953年拉萨地毯厂建立,拉开了西藏民族手工业规模化生产的序幕。以藏毯、藏香、唐卡、藏式器皿、藏式家具为代表的民族手工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一批生机勃勃的中小企业。目前,西藏民族手工业的产品品种有2000多个,这些手工艺品既是民族特需产品,又是旅游纪念品。
在和平解放前,西藏的手工艺人社会地位很低,以银匠、石匠等为例,很少有人愿意从事此职业。同时民间师徒传授的周期也较长,学徒工一般4—5年才能学会银器制作,全靠自己平时的经验积累,这使手艺的传承就存在一定困难。解放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手工业的发展,采取多种形式促进民族手工业的发扬光大。1997年夏天,记者在昌都县嘎玛乡亲眼目睹了这个昔日的匠人之乡,正在民族手工业的发展中重新崛起。该乡的翁达岗村有32户居民,其中24户掌握有画唐卡、或铸造佛像、或加工各类金、银、铜、铁和木器等工艺和技术,全村76名青壮劳动力中有31名专职从事手工业生产。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2000元,嘎玛乡的经济收入中已有近一半来自民族手工业的收入。西藏日喀则地区拉孜县孜龙村和谢通门县卡嘎两村,以盛产藏刀闻名。目前,当地藏刀生产已从最初的家庭作坊发展到按照市场需求规模化生产,有效地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2001年,拉孜县共售出藏刀3340把,销售额近19万元。日喀则的亚美集团目前是西藏最大的民族手工业集团,经营的品种有1600多种,资产已达上千万。
色彩鲜艳的藏饰手镯
黑玉石雕刻作品——佛塔
近年来,山南地区充分利用特色资源优势,立足促进就业和当地群众增收致富这一目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引进了青海藏羊集团藏之梦公司,大力培育了藏毯等民族手工业产业。2007年底投入782万元,在浪卡子、贡嘎、扎囊、乃东、琼结、桑日、曲松、隆子等8县建了17个藏毯编织加工车间;投资100万元,在各车间配置了编制机等设备,并组织实施了培育和发展藏毯产业的试点工作,共培训了员工2100多人次,为藏毯、氆氇等民族手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民族手工业已经成为我地区农牧民群众稳定可靠的增收副业之一。目前,全地区民族手工业企业发展到22家,家庭作坊式生产氆氇、卡垫、围裙、藏被等产品的专业户1800余家,从事藏毯、氆氇等民族手工业的农牧民近2万人。
西藏和平解放以前,民族手工品大多只是寺庙僧侣及达官贵人的专利品,如今,西藏的民族手工艺品作为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民族特需品和具有民族风格、地方特色,同时具有纪念性、陈列性、礼品性的旅游纪念品。随着西藏对民族手工业发展资金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尤其旅游产业的长足发展,民族手工业与旅游业的关系日益密切,民族手工业产品逐渐在旅游业发展中扮演起比较重要的角色,具有浓厚西藏特色的民族手工艺品、宗教用品、日用品、服饰等逐渐成为旅游纪念品中的畅销产品,旅游产品在民族手工业中的比重呈逐年加大的趋势,已逐渐成为民族手工业的主导产品。
随着西藏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西藏民族手工业产品中旅游纪念品的比重以平均每年以3%-4%的速度增长。截至目前,全区56家定点民族手工业生产企业中,有70%以上企业从事旅游产品及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占据了民族手工业产品市场的重要份额。2009年,西藏旅游总收入达55.98亿元,其中旅游纪念品收入就达16.86多亿元,占旅游总收入的30%左右。由此可见,随着西藏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西藏民族手工业产品特别是旅游纪念品开发潜力将会日益增大。而且这些琳琅满目的工艺品承载着神奇美丽的藏文化,已经远销欧美及东南亚市场,从事手工艺品制作亦成为众多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