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作为盟誓之地的石头仍然屹立在地东村村口,直指苍天,见证着两族人民和谐相处的美好生活,人们相信他们的誓言会因为这块石头的存在而永恒不变。那刀藏语中意为“盟誓”的意思,起源于很久以前发生的几起门珞械斗事件。这几起械斗,使得门巴、珞巴两族陷入长期争战、民不聊生的状况。后来,两族头人为了避免事件的再次发生,选择在墨脱县地东村口的一块石头作为盟誓之地,允诺将彼此和平相处、永不侵犯。
那刀藏语中意为“盟誓”的意思,起源于很久以前发生的几起门珞械斗事件。这几起械斗,使得门巴、珞巴两族陷入长期争战、民不聊生的状况。后来,两族头人为了避免事件的再次发生,选择在
墨脱县地东村口的一块石头作为盟誓之地,允诺将彼此和平相处、永不侵犯。故事经过如下:
据说最早的时候白玛岗只居住着珞巴人,门巴人是后来才迁入到白玛岗地区的。最初迁入的时候,由于人数较少,与珞巴族没有明显的利害冲突,他们还得到珞巴人的同情和欢迎,门珞两族关系十分友好。但若干年后,随着门巴人大量地迁入,他们在白玛岗一带建造村舍,开荒种地,捕鱼狩猎,珞巴族的生存空间不断得到挤压,使原有的猎场、耕地、河流和森林不断缩小,门巴人和珞巴人在经济利益上发生了直接的冲突。开始,珞巴人限制门巴人的活动范围,未见奏效,于是要求他们缴纳一定数量的实物。门巴人接受了这一要求,矛盾得到暂时的缓和。但是文化冲突依然存在着,特别是在宗教信仰方面,珞巴族的宗教信仰以崇拜鬼神为主,相信万物有灵,认为人世间一切自然物都是由一种超自然的神灵鬼怪主宰,人的生老病死和灾祸的发生都是由于鬼神作祟。在他们的宗教观念里,神、鬼尚未分离,凡精灵、神灵、鬼魂、魔鬼等都统称为“乌佑”。乌佑种类繁多,无所不在。而门巴族既信仰原始宗教,也信仰藏传佛教。佛教受官方支持,占统治地位,原始宗教流行于民间,是门巴族固有的信仰,历史久远,与传入较晚的佛教并存。门珞宗教信仰尖锐对立,经济上的矛盾也日趋激化,最终,导致一场规模更大的冲突发生。
挑起门珞械斗的直接导火线是波密土王(即嘎朗王)——白玛泽文。大约在公元8世纪,佛教由藏族地区传入门巴族地区,藏传佛教的宁玛派、噶举派和格鲁派在门巴族中都有影响,而尤以宁玛派和格鲁派传播最广。宁玛派,意为“旧派”,俗称“红教”。八世达赖喇嘛强白加措(1758-1804)时期,工布地区的藏族喇嘛干布巴来到白玛岗传教建寺,受到门巴族群众的热烈欢迎,却遭到珞巴族群众的强烈反对。在建造仁青崩寺时,门珞两族群众矛盾加剧。此时,与白玛岗仅一山之隔的波密,存在着一个地方封建割据势力嘎朗巴政权,即波密王——白玛泽文,他一直就想把自己的势力扩张到白玛岗。见时机来临,便竭力挑拨门珞关系,企图坐收渔人之利。他借门巴人之手暗杀了珞巴族头人,成为门珞械斗的罪魁祸首。
历史上门珞之间连续发生过六起大规模的械斗,最后,门巴人在藏兵的支援下,把珞巴人赶到了下珞瑜地区,门巴人反客为主,成了白玛岗的主人。但长期的械斗给门巴、珞巴两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许多良田荒废、村寨断烟、人民痛苦不堪。在血淋淋的现实面前,门珞人民觉醒了,开始寻找结束冲突的办法。珞巴族群众首先选派了一位老妇人,手摇象征和平的树枝,来到门巴族的驻地,前来讲和。她带来头人的话说:“我们不要再争来争去了,双方都死伤了这么多人,这样下去对大家都不好。我们应该象亲兄弟一样和平相处才对。”门巴族群众对此积极响应。后来,双方约定在地东村进行谈判,决定对械斗的挑起者——珞巴人嘎央、吉白和门巴人曲吉进行惩罚。吉白被绑上石头抛入雅鲁藏布江中,曲吉悔罪并交出了大量财产顶罪,才没有被杀,嘎央闻风而逃。谈判期间,双方还歃血为盟,共同起誓:如门巴族人违约,发起战争就必须搬回朱隅、门隅的老家,如珞巴族人先弃约则将搬回许木村一带的山林去。并确定,以仰桑河为界,以北为门巴族居住区,以南为珞巴族居住区。从此以后,两族结束冲突、和平共处、世代友好直到今天。
如今,作为盟誓之地的石头仍然屹立在地东村村口,直指苍天,见证着两族人民和谐相处的美好生活,人们相信他们的誓言会因为这块石头的存在而永恒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