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寺寺院里的转经筒,一般是铜质的,也有镀金的,筒上有一只手把,人要用一些力才能转动它。这样的转经筒一般一排有十多只,你可以排队跟着前面的人,在他们不断转动着的转经筒上再加上一把力,让这些筒几乎是永恒地转下去。作为一个旅游者,我也在几个寺院里跟着前面的人群转动了一排排的经筒。显然,我们多是出于好奇。
大昭寺位于拉萨八廓街口,寺庙前有一个很大的用条石铺成的广场,猎猎经幡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久远的故事,一段不朽的历史,使得整个大昭寺笼罩在庄严肃穆之中,让人心生崇敬。
进入大昭寺,扑鼻而来的是让人窒息的酥油味。寺内没有电灯,主要靠酥油灯照明,光线十分暗淡,伴随着那时高时低的诵经声摇曳着,令人直想睡觉。再往里走是必须穿越一条长长的巷道的,巷道的一侧排着金黄色的圆柱筒,听一个精通佛教的朋友介绍说:这就是转经筒。当你轻轻转动经筒的时候,把自己的罪孽、愿望告诉佛主,祈求佛主的宽恕和降福,可以保佑你平平安安!
大昭寺转经筒图片
一曲《回到拉萨》,唱出了许多人内心对拉萨的向往,而眼前实实在在的拉萨说实话并没有给我多少惊喜。这曾是一座与自然天地共生的城市,而现在正大踏步地迈进现代化城市之列。如果你在大街上拍摄转经的老太太,你会惊讶地发现,除了老太太们穿的藏族服装,她们背后林林总总的四川地名的店铺牌子和广告就好象是走在内地城市的街道上。难怪同行中有人感叹:拉萨已经成为一座不来终生后悔,来了后悔终生的城市。
胡说了一通,只为了发泄一下心中的牢骚。为什么?无非是因为多年来对这座圣城有了特殊的情结。牢骚发完了,情感是没有完的。虽然在外观上拉萨与内地越来越接近,但拉萨不一样,永远都不会一样。拉萨的今天依然是个大磁场,尤其是青藏铁路开通之后,它将一如既往地吸引着天下人的目光,而对于广大藏区的信众来讲,这更是永远的圣地。
神秘的转经筒,满载了藏民虔诚的心
拉萨街头时不时可以看到一些手持转经筒的藏民,他们慢慢地走着,摇动着小小的转经筒,有的口中还喃喃着什么。所谓转经筒,约有通常的茶杯大小,里面装着一卷草纸的经卷,筒上系着绳子,绳端结着一个金属质的小圆球,以助其转动,筒下装一只可以活动的把柄,你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一圈儿,就等于诵读一遍筒里的经书。
在拉萨,围绕大昭寺共有三条转经路线,呈同心圆放大:第一条在寺内围绕文成公主随身携带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第二条围绕大昭寺的八角街,第三条围绕林廓路,其实是围绕藏族人心目中的拉萨一圈——尽管现在拉萨已经扩大了很多杯,但在藏民的心中,还是那个有小昭、大昭的只有三平方公里的圣洁之城。
每天有多少信徒前来?没有明确的数字,但寺前20米却是白天黑夜都挤满了人。这20米空间,是具体观察藏族佛教文化的最好地方,尤其是和那些远道而来的转经者一起坐在黑油油的地上。他们膝盖、胸前、手臂都垫得厚厚的,有些还垫上木板,似乎没有结束的时候。这座古寺,积淀着1000多年的气度,络绎不绝的朝圣者希冀能洗去尘埃,他们献上钱财与酥油,在这里供着不灭的明灯。在佛教的隐喻里,灯是光明的象征,佛教徒通过它们,表达着对一种境界的渴望。宗教信仰的力量不只是神庇佑,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心灵的支柱。
大昭寺前的朝拜圣徒,他的背影也充满了智慧。
香火弥漫的大昭寺,记录着藏人的生活
寺院里的转经筒,一般是铜质的,也有镀金的,筒上有一只手把,人要用一些力才能转动它。这样的转经筒一般一排有十多只,你可以排队跟着前面的人,在他们不断转动着的转经筒上再加上一把力,让这些筒几乎是永恒地转下去。作为一个旅游者,我也在几个寺院里跟着前面的人群转动了一排排的经筒。显然,我们多是出于好奇。
说起小昭寺的格局,还与这转经筒有异曲同工之处,大大小小的经室围绕中间的大殿一圈。寺里的人气太旺,说摩肩接踵一点都不夸张。采光又不太好,很多展品都与游客间隔开一段距离,可远观不可亵玩。上得二楼,才发现太阳依然猛烈,猛烈得让我不能睁眼,紫外线透过云层灼烧着皮肤。大昭寺离布达拉宫不远,在天台能看到布达拉宫依山而建,这个城市最高的建筑,远观也如此地宏伟。从高处看下广场上的人群,信徒颂经声和商家讨价还价声掺杂在一起。还有些懒懒散散晒着太阳的人,要不是怕晒伤皮肤,我很愿意加入他们的行列,这样的环境和微薄的空气让我很有躺在广场的冲动。
我喜欢大昭寺前的广场,那里有藏族人民最虔诚的信仰。拉萨最令人感动的,并非宏伟的庙宇,还有那些街头巷尾的人们,他们在小小的甜茶铺里诠释着世俗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讲,布达拉宫的巍峨和地位给我以距离感,它前面的广场上总是人迹寥寥,而反倒是香火弥漫的大昭寺,记录着藏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