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壁画题材丰富,画面生动,色彩艳丽。其内容主要反映了藏传佛教中的各位上师、各种教派的本尊、不同变相的佛和千姿百态的菩萨,同时还反映了藏族社会的历史和生活习俗等。
布达拉宫壁画题材丰富,画面生动,色彩艳丽。其内容主要反映了藏传佛教中的各位上师、各种教派的本尊、不同变相的佛和千姿百态的菩萨,同时还反映了藏族社会的历史和生活习俗等。
几百年来藏传佛教绘画的主体画面没有显著变化,其原因是藏传佛教的传播者上师按照佛教经典,规定了一整套严格的偶像绘画的度量尺度,画师们只能在这个框架之中来发挥和创作。有鉴于此,布达拉宫的壁画严格按照《绘画度量经》的规定尺寸并灌顶,特别注意了绘画的流派风格和形式特点。
西藏的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到了7世纪,法王松赞干布统一西藏,西藏绘画艺术进入了繁荣时期。在布达拉宫法王洞东壁下方发现的壁画,用笔古拙遒劲,人物形态丰满,色彩鲜艳饱和,无疑是吐蕃松赞干布修建布达拉宫时留下的遗作。在这些画面上还发现了画师们巧妙利用人物面部轮廓来表现一面双脸的特殊技巧。
17世纪中叶,在对布达拉宫进行扩建时,新修的红宫内的壁画均出自藏传佛教中门唐派和堪孜派画家之手。门唐派和堪孜派是藏传佛教绘画的两大派别,后来两派逐渐融为一体,称为门堪派。门唐派是多扎杰巴的弟子、西藏山南门唐地区著名的艺人门拉·顿珠嘉措创立。门拉·顿珠嘉措撰有专著《造像量度如意珠》。他所创立的门唐画派具有色彩艳丽、对比强烈、刻画细致和富丽堂皇的风格,被誉为西藏的正统画派。堪孜派由西藏公嘎岗堆巴地区的堪孜钦姆创立。堪孜派受天竺和泥婆罗的影响较大,具有色彩灰暗、构图饱满、人物造型丰满、装饰性强的艺术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门堪派的庞大系统之中,又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绘画风格,不仅保持和继承了藏族的传统技艺,而且吸收了印度、尼泊尔和我国汉族的艺术风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
布达拉宫的壁画堪称藏传佛教绘画中的经典之作,其表现手法极为丰富。例如,白宫西日光殿喜足绝顶宫内的屏式人物画像,笔精而有神韵,常与真人等身。在红宫西有寂圆满大殿的壁画中,有采用俯视构图的大幅画面,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构图饱满,颇为壮观。在白宫西日光殿的福足欲聚宫所绘的五世达赖喇嘛业迹图内采用了散点透视,整个画面用“之”字形布局,以山石、树木、行云、流水相间,使全图既独立成章又整体连贯。在西日光殿的福地妙旋宫的宝座后壁绘有苏坚尼布国王的故事图,其中就有采用平远透视构图绘成的小幅人物图。在红宫上师殿和七世达赖喇嘛灵塔殿内还有采用正视排列而绘成的千尊佛像,庄严肃穆,富有神秘变幻之感。布达拉宫的壁画由于主要采用了当地的矿物质颜料,加之拉萨的充足阳光和干湿适中的环境,状况一般都保存良好,可以在上百年的时间内色泽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