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巴族、珞巴族的原始祟拜

林芝实用信息

门巴族、珞巴族的原始祟拜

藏东群山角落,散居着少数民族部落。很难说他们从什么时间开始定居于此,也很难判定这些民族最早的起源。然而,走进古老的村寨,哪怕一块被磨得平滑的石头都在呈现着时光中变迁的踪迹。随风而至的呼哨更是仿若远古发来的呼唤,讲述着一个从古老到现在的真实故事。

  藏东群山角落,散居着少数民族部落。很难说他们从什么时间开始定居于此,也很难判定这些民族最早的起源。然而,走进古老的村寨,哪怕一块被磨得平滑的石头都在呈现着时光中变迁的踪迹。随风而至的呼哨更是仿若远古发来的呼唤,讲述着一个从古老到现在的真实故事。
  
  朗县:遗忘的远古文明
  
  走进朗县的来义村、洛绒村,扑面而来的便是深厚而古朴的塔布藏族文化气息。塔布,一作达波,在工布西南,今山南地区东部的加查、朗县一带。吐蕃王朝时是以塔氏家族为主的一个部落的辖地,藏传佛教噶举派塔布噶举系在这一地区建立。来义村和洛绒村的房屋建筑很特殊,每家均为有院的两层楼房,一个大家庭几代各自修建房屋而又连为一体,十分壮观。房屋墙壁很像古堡,通常由片石外砌筑成,里为两层木结构,底层通常用于存放粮食、养牲畜。上层住人,人们围坐在卡垫上喝酥油茶、青稞酒,吃风干肉和奶渣。来义村附近几个村庄由于地域封闭,相互通婚,几个村子的人相互都有亲戚关系,所以日子过得都很和谐。两个村子的人都比较富裕,主要以牧业为主,每年6月开山后就赶着牦牛上山放牧,直到10月封山才返回村子,余下种些青稞和蔬菜。
  来义村的藏族着氆氇装,也有揣碗习俗。氆氇装多用皮毛布匹织成,结构肥大,袖口宽敞,穿着自如,白天阳光充足,气温高时,可脱袖露臂,调节体温,夜间可解带和衣而眠。氆氇装一般都用腰带,男子穿时提起下摆与膝平齐,腰带一束,怀里形成空囊,里面可装不少随身用品。只要出门,怀中一般必有一件不可缺少的东西,就是木碗。一般的木碗价廉物美,平民百姓承受得起,更重要的原因还与不共碗习俗有关。喝茶一般都用的是木碗,小小一个木碗,在家有在家的用法,出门有出门的讲究。
  
  太昭古城:工布文化与巴松错遥相呼应
  
  现在被称为“大峡谷保护区”的所处地区在历史上称为“工布”地区。据史料记载,“工布”一词最早来源于公元八世纪末,位于林芝一带松蕃时期小帮首领的姓名??公布莽布支,以后该地区即以“工布”相称。在漫长的西藏历史发展进程中,该地区的藏族也逐渐形成了与当地自然条件相协调的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生活于大峡谷保护区墨脱以北的米林、林芝,波密县的藏族即是工布藏族的一部分。而居住在墨脱县格当乡的藏族是由昌都地区的藏族群众因转经、朝佛和其他原因留在该地的,所以,其风俗略有差异。
  
  工布藏族在房屋建筑、服饰、方言等一些方面与其他地区藏族有较大区别。在房屋建筑上既有藏民族特色的建筑服饰,又有森林地区极富特色的结构布局。每个房顶两边习惯插上印有佛经的经幡杆。表明房屋的主人信奉佛教。
  
  喇嘛岭寺:生殖图腾的代表
  
  从林芝县新城(八一镇)出发,沿着尼洋河南下的机场公路行驶30分钟后就到了靠近雅鲁藏布江的林芝县布久乡。在布久西侧三公里处就是喇嘛岭寺。喇嘛岭寺位于尼洋河右岸的三级阶梯上,主供莲花生大师佛像,寺内壁画精美绝仑,属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之一的宁玛教(红教)。寺院三面环山,面对尼洋河口三角洲。寺院周围的环境清幽,绿树成荫,寺院外清溪长流。置身此间,既可观赏漫山林海,又可远眺波光潋滟的尼洋河三角洲。整处寺院呈正四角形,外底层屋檐有二十角,第二到第三层屋檐为八角,佛殿高二十多米,内径十余米,上覆金顶,呈塔形,四面墙体分别以白蓝红绿四色涂之,犹如镶嵌在青山绿水中的一颗宝石。
  喇嘛岭寺也被当地人称为阴阳庙,其生殖图腾是十分奇特的看点。来到寺院的人们多为祈求平安、祈盼多子的信徒,络绎不绝而来的人使寺院香火很盛。林芝地区的寺庙不多,但基本上都保留着生殖崇拜的古老习俗,其器物及制作安放仪式均表现出强烈的崇拜感情,蕴含了“多生、快生”的祈望。生殖器崇拜最早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对生殖器的崇拜主要体现在对女阴的崇拜。生殖崇拜在世界各民族的原始文化中,都是一种十分普遍存在的精神现象。在西藏原生态性文化中,女性崇拜尽管由于后来藏传佛教教戒的规定,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和限制,但在一些要表现的情况下,常常也被当作男性崇拜的对立物而存在,因此女阴崇拜的遗存在民间和宗教艺术中还是有较大数量的呈现。
  
  门巴、珞巴的原始祟拜
  
  大峡谷保护区大部位于墨脱县境内。原住民为珞巴族,该地区被称为“珞渝地区”。珞巴藏文史籍中和藏族习惯用语中被称为“越南人”。据考古发现,在墨脱县的马尼翁、卡布、墨脱、背崩、格林、地东、西让等地,发现有石斧、古凿、古纺轮和手制绳纹陶片等新时期时代遗物,证明珞巴人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大峡谷地区。
  珞巴族的农业生产极为简单,除极少数地区使用木犁和耕畜外,大都采用原始的刀耕火种形式。刀耕地肥力高的可连续种2~3年,大部仅用一年。弃种后五年可以再次砍伐种植。刀耕地产量很低,再加上野生动物的遭塌,每亩地只能产百十斤玉米。
  珞巴族用十分简单的腰机织布,其原材料为自种的棉花和芋麻等野生植物纤维。布上常用天然植物或矿物染料染出的彩色线织出各种美丽的花纹图案。特别有趣的是,珞巴人各村都建有仓房,仓房与村子保持 定距离,以免村庄失火时焚毁。仓房架空在立柱上,立柱顶设有大圆木盖以防止老鼠爬上。
  珞巴族能歌善舞,有丰富多彩的民间口头文字,有酒歌、情歌、谚语、谜语,特别是反映珞巴族起源以及漫长发展历史的史诗般的神话和传说,具有较高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与历史价值。
  珞巴族信奉原始宗教,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种崇拜形式,其中有图腾崇拜、自然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他们认为世上任何东西都是有生命的,都受众多神灵和鬼灵支配,人们得罪了它们就会遭到灾难和不幸。崇拜有多种形式,其中诸多的禁忌是其最重要的内容。
  门巴族是大峡谷保护区人数最多的民族。“门巴”在藏文中指居住在地势低、山谷狭窄,被浓密森林覆盖地区的人。在历史上,门巴族大部聚居在西藏山南地区的达旺和达旺以西的不丹境内,大约在二三百年以前因差赋繁重,大量门巴群众相信《丹珠尔》藏经中“佛家净土白马岗,隐密胜地最殊胜”和许多有关该地神秘的传说,大量移居到白马岗的所在地墨脱县。
  门巴族与珞巴族生产方式十分相近,主要以粗放的刀耕火种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也有狩猎与捕鱼的习惯。墨脱加拉萨的门巴石匠都能打磨石磨和石锅,门巴族的石匠们不仅能生产出石锅,还能开石料,修建用石块堆砌起来的坚固房屋。门巴人房屋建筑靠就地取材,均为竹木结构。屋顶为“八”字形,房上盖草或芭蕉叶。大门向东,房屋为方形或长方形。内分三层,中层住人,下层关牲畜,顶层为角楼,存放粮食和杂物。
  门巴族群众多数信奉藏传佛教中的宁玛教派和格鲁教派。在大峡谷保护区内门巴族聚居区现存有八座宁玛教派寺庙,其中修建最早和规模最大的是建于墨脱乡则玛拉山上的仁钦朋寺。门巴族群众亦与珞巴族群众相似,崇信原始宗教,有众多的禁忌。

微信WeChat线上咨询


西藏旅游攻略网微信

Line线上咨询


西藏旅游攻略网Line

快速提问


你的旅行想法:
旅行日期:
旅客人数
(年龄在12岁以上):
年龄在2-11岁之间
年龄在2岁以下
姓名:
  • - 性別 -
  • 先生
  • 女士
即时通讯:
  • - 应用-
  • WeChat
  • Line
  • WhatsApp
  • Skype
电话:
* 邮箱:
正在提交中...
24小时内回复
您提供的上述信息将被谨慎地用于旅游安排、旅游创意交流或其他必要的目的。我们永远不会把你的信息卖给任何第三方。

为什么选择我们

  • 24小时内回复

    个性化旅行建议

    报价单

  • 100%定制旅行

    满意保证旅行计划

    灵活出行日期

  • 无忧假期

    私人导游和汽车

    全天候客户服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