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船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吐蕃时期,在布达拉宫和桑耶寺的壁画中都可以找到牛皮船早期的身影。吐蕃时期的牛皮船是圆形圆底的,估计只相当于现在牛皮船的一半大小,船内最多也就能容纳三到四人。
近代牛皮船从侧面看是梯形的,上面小下面大,通常是用四张整牛皮缝制而成,船底部面积比早期的牛皮船要大很多,一只船可以承载七八个人。在使用上,现今的牛皮船比较灵活,可以多只船组合成一艘大船,以便运载更多的货物和乘客过河,不过船夫也要多找几个帮手才可以。一只牛皮船的重量一般只有十几斤重,一个人背上就可以走,不用时竖起来支撑在地上还可以遮挡阳光。
制作牛皮船的材料很简单,只用木料和牛皮。木头主要选用韧性较好的树木做骨架,把经过浸泡后较软的四张牛皮缝合在一起,并将湿牛皮包在木骨架上绷好,用牛皮绳子捆紧、晒干、擦油定型。完成后还要在牛皮缝合处擦抹大量的牛、羊油脂,这样做主要是起到密封和防止进水的作用。最后再配上一对桨,牛皮船就可以下水了。
俊巴村人打渔用的是西藏独有的牛皮船,一艘牛皮船用约四张整牛皮,浸湿的牛皮绷在木头做好的龙骨架上,等牛皮干了,就紧紧绷在龙骨上了。索南老人是制作牛皮船的高手,他带我们去看他新做的牛皮船,船就用一根木头支在村中的一片空地上,索南老人走过去把它背了起来,说:“每张牛皮200元,我可以用它换来六七千元。”这样的牛皮船在每次下水回来后,都需要晾干。牛皮船还是俊巴村独有的牛皮船舞蹈“郭孜”的道具,据说这种舞蹈脱胎于西藏传统的“牦牛舞”。藏俗学者索朗次仁曾在他的《西藏舞蹈与民俗》一书中这样描述这种舞蹈:“郭孜”是一种船夫的娱乐歌舞。“郭”藏语意为牛皮船,“孜”意为舞蹈,此舞在西藏曲水县的“峻”(即现在的俊巴村)流行。
俊巴村是拉萨地区唯一以渔业生产为主的村落。过去渔民们每年都要向旧地方政府支长途水上货运的差役,主要是运送藏茶、食盐、牛羊毛、杂货等。从拉萨东部的墨竹工卡县到拉萨或是山南的沃卡,共有二百到三百余公里的水路。货物运到后,船夫们将牛皮船背上,沿江徒步返回村中。因每艘牛皮船有30余公斤的重量,背负牛皮船的体力劳动使得个个船夫练就成一副强健的体魄。“郭孜”歌舞就表现了船夫们的坚强与耐力。
每当藏历大年初三和望果节等吉祥的日子,船夫们就会跳起“郭孜”。据说过去西藏的船夫每年在拉萨聚集在一起时,有时还会背起牛皮船在高墙上舞动。
在牛皮船荡过的这片土地上具体何时开始跳起“郭孜”这种舞蹈,目前尚无史料可查。但是从老艺人的口述中可以了解到有关的情况。当地流传着这么一首民歌,说的是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欢迎的人们唱道“…请别怕甲曲容的水,有百条牛皮船在迎接。”由此看来,西藏的牛皮船早在吐蕃时期就已经成为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也正是这些摇动着牛皮船的船夫们创造出了牛皮船之舞。
皮革制品加工也是俊巴的地方特色之一。我们在索南老人家里看到了用羊皮做的糌粑口袋,用牛皮做的小牛皮船模型和马褡裢等。索南老人说,这些小玩意儿一年也可为他赚上七千元,村里有能力的人靠这些皮制品还能年收入过万。这些小玩意在拉萨八廓街上都可以看到,不过价钱要翻上几翻。
常有内地的朋友跟我说:“你们西藏人怎么不吃鱼?”事实上,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应该是西藏农牧区老百姓不吃鱼。
我在塔热村采访时,问过村人为什么不吃鱼,一位老者告诉我说:“鱼的腮红红的,那是人肉,太可怕了!”另一位阿妈说:“鱼生活在江河里,我们没养它们,它们也没危害我们,凭什么去抓来吃?”
在西藏,很多老人们都这样认为:我们吃牛羊,是因为我们喂养它们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它们成为我们的食物是应该的。就像我们种了青稞,青稞就是我们的食物一样。而那些我们没养过的动物,是不能抓来当食物的。
我阿妈拉就不吃鱼,因此家里是长年不会买鱼的。如果在外面吃饭,桌上也不能上鱼虾之类。关于“不吃鱼”的问题,老太太是这样解释的:“鱼呀、虾呀,个子那么小,我们要吃很多才能吃饱,一顿就要欠下多少条命啊。而牛啊,羊啊,它们个子大,一只就可让很多人吃饱,一条命就可养活我们好几天。所以吃牛羊肉心里好过一点,鱼虾吃了让人难受。”不仅阿妈拉不吃鱼虾,跟她年龄相仿的一帮老太太们也都不吃。
在西藏有句俗语:“春天的鱼国王都吃不到,秋天的鱼乞丐都不吃。”意思就是春天的鱼好吃,而秋天的鱼不好吃。而在松赞干布的传记中,还有这样的歌词:“我等所得一份饮食/是鱼和麦子/吃起来是吃不完的/吃吧,又不想吃它……鱼,的确是一条大鱼啊/见到大鱼就抓吧/把鱼挂上铁钩子/能挂就把它挂上吧。”这说明在佛教没传入西藏前,西藏人还是吃鱼的。现在一些人不吃鱼,主要是受佛教的影响。
不过,城里人或者城市周边的人还是吃鱼的。这种习惯主要是受汉族的影响。拉萨曲水县,有个叫俊巴的村子,世世代代以打鱼为生,是西藏著名的“鱼村”。这几年不断有新闻记者前往采访,拿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我们打鱼都打成明星了!” 现在他们把打来的鱼批发给拉萨的贩子,一斤卖三块钱。
西藏的江河湖泊众多,但自古就没有开通水道,看不到汽笛长鸣、船来船往的景象。老百姓有种自制的牛皮船,作为水上工具。这种船看来简陋,但非常实用。不过现在会做这种船的人不多了。2007年4月13日,公扎在俊巴村拍到一组制作牛皮船过程的镜头,非常珍贵。虽然到俊巴参观的人越来越多,可真正能见到这样做船场面的人却是越来越少了。
牛皮船的构造简单,但制作起来却很麻烦。牛皮船用木做船架、牛皮做船体。制作一只船,需要四张牛皮,而且必须是公牛皮。人们把新鲜的牛皮事先放在水里浸泡几日,褪毛后才能使用。浸泡后的牛皮,去毛容易,附于皮上的“肉”也容易清除。
做牛皮船的架子也需要浸泡。所谓架子,其实就是用简单的木棍或树枝做成的。它们是用来支撑牛皮的。
制作牛皮船时,先要将四张牛皮用牦牛绳缝合在一起。缝制的过程既要仔细认真,又要迅速快捷。如果缝合不好,就会影响船的寿命,如果缝得太慢,牛皮一干就无法插针。
卷边也很讲究,需将牛皮的边缘多卷一次,再进行缝合。这样可以保证不漏水。缝线是用牦牛尾巴上的毛自己搓成的。
将耗牛皮套上搭好的架子,经牛皮一绷,梯形的牛皮船雏形便成了。看上去船身约3米多长,高l米、宽2米左右,每船可载10人左右。
接下来就是把龙骨撑进船里。“龙骨”就是撑在牛皮船内的木头支架,材料通常采用耐湿而有韧性的柳木。一只船,需要三长八短十一根龙骨。一只牛皮船质量好坏,龙骨是关键,而龙骨的大小、长短,要根据四张牛皮的大小、长短来确定。龙骨过长,会把牛皮撑破,短了,船体就会松动。
牛皮船撑好龙骨之后,一定要在船里涂上一层菜籽油,这也是制作牛皮船的最后一道工序。 这样既防水,也保护皮子。牛皮船的使用寿命,取决于主人对船的保养情况,一只牛皮船如果保养得好,可以使用三到五年,否则用不了一年船底就会烂掉。而保护牛皮船最好的办法,一是及时晾晒,二是使用过程中,要经常在牛皮接缝处涂上些菜籽油,因为经过这些菜籽油的浸润,牛皮船会变得更加柔韧耐用。
最后把船抬到早已准备好的铁皮桶上凉晒,待干后就可以渡人了。牛皮船适合于西藏河流的特点,它吃水浅,牛皮入水,一经泡浸,便发软,有弹性,对水中暗礁等物耐撞击、磨擦,即使在激流中碰到暗礁,也问题不大。另外,牛皮船还有一个优点,就是轻便灵活(重量只有30~40公斤),船工可随时搬来搬去,船随人行,遇水撑舟、上路背在肩上,都十分方便。
按照村里的规矩,无论谁家做船,左邻右舍都要赶来帮工,对于这些帮工的人,主人不用付任何酬劳,只需提供足够的青稞酒便可以了。男人们在一旁扎船,女人们在则一旁包牛肉包子,犒劳辛勤劳动的男人们。
(责任编辑:西藏旅游攻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