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币厂位于布达拉宫雪城东北角,为庭院式二层建筑。底层两间紧邻的房屋,内间设置铸币机,外间为动力车间。上层几间房屋,用于人员居住和存放原料和成品等物。现存建筑已经维修,整体结构和风貌保存依旧,当年所用造币机器保存基本完好。
造币厂位于布达拉宫雪城东北角,为庭院式二层建筑。底层两间紧邻的房屋,内间设置铸币机,外间为动力车间。上层几间房屋,用于人员居住和存放原料和成品等物。现存建筑已经维修,整体结构和风貌保存依旧,当年所用造币机器保存基本完好。
根据历史功能及史料发掘,设《西藏地方钱币专题展》,恢复造币设备,通过塑像、实物和图片展示,介绍西藏的币制及造币过程,陈列和销售不同时期的西藏货币及相关资料、纪念品(实物、照片、拓片和书籍等)。以便游客了解旧西藏的财政、经济状况,了解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事务的有效管辖和治理。
布达拉宫雪城景点
宝藏局是旧西藏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批准、监督和管理下,铸造货币的场所。据史料记载,西藏地方使用真正意义的钱币,始于吐蕃松赞干布以后。至元代前,西藏与内地经济往来密切,中原地区的白银大量流入西藏,白银逐渐成为西藏地方的一种货币。元代,中央政府不仅调运大量白银入藏,而且还发行可兑换白银的宝钞、交钞,与白银同时流通,西藏各地从此开始遵行中央政府颁行的货币制度。作为中央行使权力的度量衡制度也随白银的流通而在西藏通行开来:十分为一钱、十钱为一两、五十两为一锭。藏语中“银”、“钱”同音双义,沿用至今,概由此始。明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财政资助仍以白银为主要手段。
至清代,随着中央政府对西藏管理制度的完善,西藏地方经济贸易的发展,增加流通钱币数量和提高制作钱币的质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西藏路途遥远,为从根本解决西藏的钱制问题,乾隆帝下旨由驻藏大臣督制经理。《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第三条规定:“西藏章卡(市场所流行的一种硬币)历来掺假很多,今后政府应以纯粹汉银铸造,不得掺假……‘章卡’正面铸‘乾隆宝藏’字样,边缘铸年号,背面铸藏文。驻藏大臣派官员会同噶伦对所铸造之章卡进行检查,以求质量纯真。”随后,中央政府依照“中央集权,分省铸币”的原则,在藏制定钱法、设立钱局。钱法包括铸币材料、图样规格、兑换办法、造币机构、监督机构、奖惩制度六项内容。钱局名称沿用内地各省钱局的称谓,如陕西的宝陕局、浙江的宝浙局,故西藏称之为宝藏局,主要职责是承担供料、监造、储存、发行,并在其院内设雪造币厂,先后在藏铸造了两面印有藏汉文的乾隆宝藏、嘉庆宝藏、道光宝藏、宣统宝藏等钱币。
[Page] 1850年以后,西藏地方政府设计制作了几种手工打制银币。1909年,引进机械设备在宝藏局院内建立西藏地方第一个机制造币厂即雪造币厂,印制了银币、铜币并第一次印制单色纸钞。随后,陆续设立了扎什、梅吉、罗堆和夺底等造币厂。最后又将上述厂合并,成立了扎西机关,统管造币事务。清朝统治结束后,西藏地方政府停铸宝藏币,接受民国政府所铸袁头银元为流通货币,并且遵照民国政府推行的衡制铸造具有地方色彩的货币,以示拥护共和。然而在英帝国主义怂恿下,一小撮亲英分子也乘机印制了带有分裂倾向的纸钞,企图蛊惑人心,但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只能在不足万人的拉萨老城内流通。
旧西藏占总人口不足5%的三大领主占有95%以上的生产资料,广大农奴和奴隶没有任何生产资料,生活处于极端贫困状态。西藏地方政府为支撑其日益衰败的财政窘境,最大限度地搜刮民财, 在没有任何准备金的情况下,仍毫无限制地发行钱币并随意加大面值,致使通货膨胀,经济衰败,民不聊生。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协议中涉及了西藏地方币制的有关问题。至1959年达赖分裂集团发动武装叛乱前,中央人民政府在西藏采取过渡性货币政策,一方面准许藏币继续铸造发行,另一方面调入大量银元资助地方财政。由于西藏反动上层发行地方货币的目的在于残酷剥削广大人民,导致藏币急剧贬值,物价飞速上涨,达到全面崩溃的境地。据粗略统计,从1937年到1959年短短的22年间,仅一百圆面值的纸钞就发行136万张;称量货币大幅度贬值,十两币仅值其二百分之一。西藏人民对藏币失去信心,纷纷要求统一发行使用人民币。1959年7月和8月,经国务院批准,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先后发出了“关于在全区普遍发行使用人民币的布告”、“关于在全区废除和收缴藏币的布告”,宣告西藏地方钱币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西藏地方钱币不仅是西藏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客观反映,也是历代中央政府所颁钱制在西藏的必然产物,是西藏地方隶属中央政权的一个实证。它的产生、发展和消亡过程与民族交往、祖国强盛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与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休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