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召开的“首届格萨尔暨康北旅游产业发展研讨会”上,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诺布旺丹表示,虽然“格萨尔”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不能忽视保护“格萨尔”文化生存的语境问题。
在7月31日召开的“首届格萨尔暨康北旅游产业发展研讨会”上,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诺布旺丹表示,虽然“格萨尔”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不能忽视保护“格萨尔”文化生存的语境问题。
诺布旺丹说:“保护史诗赖以产生的社会和自然语境是这一人类文化遗产得以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格萨尔》史诗是藏族口头传统的集大成,它在藏族社会中,发挥着书面文化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诺布旺丹介绍说,从世界史诗传统来看,从口头到书面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过程。在藏族历史上,在史诗产生的早期阶段,《格萨尔》是一种民间智慧和民间的集体记忆,几乎所有的普通百姓都能演唱,正如有句谚语“岭国的每一个成员口中都有一部《格萨尔》”,说明《格萨尔》在民间的普遍性。
“但后来逐渐出现了职业化的艺人,当下在藏区也出现了上百位职业化的《格萨尔》艺人。”诺布旺丹说,“职业艺人的出现一方面标志着史诗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是件好事,但同时也标志着这种民间智慧开始职业化,失去民间集体智慧的光芒。这种传统在部落内部逐渐失去了普遍性,开始成为少量说唱艺人的专利。职业艺人的出现将导致两种结果:一是人亡歌息,说唱艺人去世后他说唱的《格萨尔》也被带走了;二是史诗开始走向个性化,从而不自觉地带上某种意识形态的色彩,逐渐远离民间集体智慧的轨迹,书面化进程也因此而加快,和世界其他史诗一样,最终成为一种‘死的文本’。”
诺布旺丹称:“如果说在过去的几百年中,史诗从一种民间智慧逐渐过渡到演述传承的职业化的话,现代工业文明的引进和传统社会的巨大变革,尤其是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涌入和各种现代娱乐业的快速发展,则使《格萨尔》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和文化语境走向消亡,它从传统的主流文化逐渐向非主流文化转移,从强势文化走向弱势文化、从正统走向边缘、从口头转向书面、从繁荣走向濒危。”
诺布旺丹介绍说,西藏社科院曾把说唱艺人安排到院里工作,但环境改变了,说唱艺人的说唱能力也下降了。他打比方说“活鱼是要在水里看的”,并提议保护史诗、保护史诗的传承人,必须要先保护史诗赖以存在的原生态文化语境。
(责任编辑:西藏旅游攻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