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城是布达拉宫总体建筑群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历史与布达拉宫同样久远。雪城是历史的教科书,清朝中央政府批准设立在这里的宝藏局等,真实地反映了中央政府有效治理西藏,西藏历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历史事实;雪城是阶级教育的展览馆,旧西藏每天发生在雪城的人吃人的黑暗、残酷的历史事实,生动地说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虽然被达赖称作三大领主的天堂,却是西藏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地狱
“雪”意为下方,专指山上城堡正下方的村镇。雪城,是对布达拉宫正面下方建筑的总称。雪城是布达拉宫总体建筑群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历史与布达拉宫同样久远。雪城东西长317米,南北宽170米,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22处,总面积33470平方米。雪城是布达拉宫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功能划分,主要有三类:一是三大领主(地方政府、贵族和寺院)设立的集行政、司法、监狱、税收、铸币等职能为一体的办公场所;二是为统治者提供生活服务的机构;三是僧俗贵族、官员的宅院及低等职员、工匠、农奴的住所。
雪城是历史的教科书,清朝中央政府批准设立在这里的宝藏局等,真实地反映了中央政府有效治理西藏,西藏历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历史事实;雪城是阶级教育的展览馆,旧西藏每天发生在雪城的人吃人的黑暗、残酷的历史事实,生动地说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虽然被达赖称作三大领主的天堂,却是西藏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地狱;雪城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生在这里的新旧变化,雄辩地说明,新西藏比旧西藏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西藏、发展西藏。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布达拉宫及雪城的保护工作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自治区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实地考察,听取汇报,并提出具体要求。雪城保护利用工程遵循我国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和世界遗产公约,在充分研究、论证、评估其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实施。雪城维修保护利用工程进展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02年至2005年。作为布达拉宫二期维修的重要项目,国家投资近3000万元人民币,完成了303户原雪城居委会居民的搬迁工作,对22处古建筑进行了保护维修,对雪城内道路、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
这些工作为雪城的保护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必要条件。第二个阶段,从2005年底至2006年。由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牵头,在清华大学编制的雪城保护规划基础上,组织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西藏大学等有关单位、专家,对雪城进行深入调研,并对其价值予以深度挖掘,提出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意见和建议,对雪城内各点的历史功能展示方案进行了多次论证,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形成了雪城保护利用总体思路,研究制订了《布达拉宫雪城保护利用规划(大纲)》并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规划(大纲)》成为实施雪城保护利用工程的法规性文件,为各项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第三阶段,从2006年10月至今。为争取雪城早日向全社会开放,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按照自治区党委的要求,成立了布达拉宫雪城保护利用工作组,抽调16名得力工作人员全身心投入工作,全面启动一期保护利用工程。本着突出重点、抓住亮点、体现看点的原则,工作组制订了《雪城保护利用工作总体方案》,征集实物786件、购置实物279件、复仿制实物430件、借调实物348件,收集各类图片330余张,策划设计、组织实施了展区一系列布展及配套等大量具体工作,为雪城早日开放赢得了宝贵时间。一期保护利用工程自治区投入600余万元人民币。
维修后的一期工程对雪巴列空、雪监狱、宝藏局雪造币厂、比喜宅、同波宅、堪苏宅、龙夏宅、羌仓、五座院、东印经院、雪奇惹11处古建筑进行了布展,并设游客服务中心。到2008年,完成雪城二期保护利用工程,逐步开放布达拉宫珍宝馆、西印经院、粮仓遗址等3处古建筑,同时,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工作。其余6处古建筑(5个城门楼及角楼、玛基康)因不具备展示条件,从安全和文物保护的角度考虑,不对外开放。
雪城保存着十分丰富的建筑内容和文化内涵,是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生动体现,是认识旧西藏社会、经济、文化的重要实物例证,是反映旧西藏封建农奴制度的一个缩影。雪城还是拉萨旅游的新景点、展示西藏历史文化的新窗口,这里开辟了别具特色的、演示藏族传统民族手工艺制作全过程的动态展示区,增强了与游客的互动性、参与性,可以使游客更深入、更生动地了解西藏的历史文化。游览雪城,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布达拉宫的了解,了解一个全面、真实、历史的布达拉宫,也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的认识,深切感受旧西藏的黑暗统治,三大领主的奢靡生活和广大农奴的悲惨境地,而且还可以了解和认识西藏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