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蕴藏丰富的水利资源是我国河流数量最多的省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在西藏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 万平 方公里的河流有20余条,大于2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00条以上,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数 以千计。
蕴藏丰富的水利资源
西藏是我国河流数量最多的省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在西藏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 万平 方公里的河流有20余条,大于2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00条以上,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数 以千计。西藏河川径流的数量很大,全区年平均径流总量约4482亿立方米。其中外流水系区 约为4280亿立方米,占我国河川径流总量的15.8%,年平均流量为13570立方米/秒,年 平均径流深约为712毫米,年平均径流模数约为23升/秒?平方公里。内流水系区约为202亿 立方米,平均径流深约为34毫米。从地理分布看,藏东南片径流量最大,年平均径流深在10 00毫米以上,最大的地区达3000多毫米。藏南片东部和藏东片径流量较小,年平均径流深15 0毫米~300毫米。藏南片西部和藏北片的径流量最少,年平均径流深一般在100毫米以下, 有的 地方不足50毫米。从水流情况和河流密度来看,藏东片和藏东南片河流较密,特别是藏东南 片每隔3公里~4公里就有一条常年流水的沟溪,藏南片和藏北片河流密度变小,且常年流水 的河 流减少。在拉萨-日喀则一带,流域面积在3000平方公里左右的河流也难保常年有水,在藏 北片和藏南片西部的流域,面积在5000平方公里的河流也多属季节性河流。河流的流向也大 不一样。藏东河流向东南方向流,如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河流的中下游段;藏南大多先 是从西向东流,而下游段又急转南流,如雅鲁藏布江、西巴霞曲、朋曲等;藏南中小河流, 多横穿喜马拉雅山脉从北向南流;藏西阿里地区的大河向西北流,如狮泉河;藏北河流以 内陆湖泊为归宿形成向心状内流水系。
西藏是我国冰川最多的省区,冰川面积约占我国冰川面积的一半左右,集中分布在喜 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和藏东南片的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北两侧。估计西藏现 代冰川的冰储量达4757立方米,折合储水量为4282立方米,相当于75条黄河年入海径 流 量。位于帕隆藏布流域内的麻果龙冰川长达33公里,面积172平方公里,冰舌末端海拔达253 0米,是西藏最大的冰川,储水量相当丰富。在降水量普遍不大的高原,冰川融水是西藏河 流和湖泊的重要水源。
西藏的湖泊更是星罗棋布,除少数零星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北坡外,主要集中在藏北草 原上,湖面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有纳木错(湖)、色林错(湖)和札日南木错(湖),湖面面 积小于1000平 方公里的有609个,总计湖面面积2.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面积的30%。其湖泊储水量 达4800亿立方米,湖泊储水对西藏 水资源循环和农业气候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现湖泊处于消退期,如何扩大湖 水来源和减少湖水蒸发量是个重要问题,开发应用时要综合考察,以长远计。
从西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化来看,西藏的地下水不很丰富,且受到季节的严重影响。此外 ,在较大河流的宽谷河段,分布有第四纪沉积层潜水,一般埋藏不深,有一定的开采利用价 值。
广为分布的水资源
西藏高原是一系列巨大的山系、连绵的低山、丘陵和宽谷、湖盆的组合体,北起昆仑山 脉,南至喜马拉雅山脉,西自喀喇昆仑山脉,东抵横断山脉。地势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增高, 气候随之由潮热变为干冷。这种地势特点,构筑了西藏不同区域水资源的相异特征。从地域 上,西藏的水系可分为藏东片、藏东南片、藏南片和藏北片。
藏东片主要包括"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三 江"切割很深,山峰海拔在4500米以上,江面海拔2000米~3500米,其相对高差为1000米~ 2500米 。这里的气候垂直地带性明显,河谷内干热,两侧山地比较湿润,年平均降水量为300毫米 ~500 毫米,且80%以上集中在6月~9月,年平均气温在5℃以上,年平均风速为1.3米/秒,年 平均蒸发量大于1500毫米。
藏东南片主要包括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和察隅流域。喜马拉雅山南坡的亚东、陈塘、 樟木等地也划归此片,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这里河流切割较深,构成了高山峡谷地带,山 峰海拔在4000米以上,谷底海拔多在3000米以下,最低处为百余米,为西藏最低的地区。该 片内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降水量大于800毫米,南部最大达到5000余毫米,多属热带或亚 热带气候。
藏南片主要指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南、喜马拉雅山脉以北的地区,面积约为40万 平方公里。这里山峰海拔多在5000米以上,但河谷地形较平坦,盆地较多,山地资源丰富, 为西藏的主要粮食产地。该片内气候比较寒冷干燥,属于半干旱、干旱类型,年平均降水量 均在500毫米以下,年平均气温在10℃以下,年平均蒸发量在2000立方米以上。 藏北片指藏北内流水系区,即闻名于世的"羌塘草原",面积约58万平方公里。该 片的 四周有高山与外流域隔绝,内部分布着纵横交织的低山丘陵,构成数以千计的互不连通的湖 盆。湖面海拔4000米~5000米,湖盆边缘的山峰海拔均在5500米以上。气候干燥严寒,年平 均 降水量小于300毫米,部分地区尚不足100毫米,且固体降水比例高。年平均气温多低于2℃ ,有冬无夏。该片的湖泊虽然数量多、面积大,但处于消退期。内陆湖由于湖水不断减少, 使水质不断咸化,湖水矿化度很高,一般都在10克/升以上,有的高达几百克/升,不能饮 用和灌溉。
西藏的河流,按其流向可分为外流入海和内流入湖两大水系区;按河流的最终归宿可以 划分为太平洋水系、印度洋水系、藏北内流水系和藏南内流水系。在外流水系区,注入太平 洋的有金沙江和澜沧江,总流域面积约为6.1 万平方公里;注 入印度洋的有怒江、雅鲁藏布江、西巴霞曲、朋曲等,总流域面积约为53万平方 公里,占我国注入印度洋河流总流域面积的90.5 %。在内流水系区中,藏北内流河系是一个巨大的封闭区域,水系内部高原面保持得比较完 整,但低山、丘陵仍然纵横交错,形成了数以千计以湖泊为中心的独立的向心状水系。该水 系由于远离海洋,加上高山阻隔,是西藏降水量最少的地区。这里太阳辐射强烈,多大风 ,蒸发旺盛,因而造成地表径流贫乏,河流一般短小,大部分为季节性河流。藏北内流水系 中,大多数河流以内陆湖为归宿,还有不少河自流自灭。藏南内流水系主要指位于喜马拉 雅山以北、雅鲁藏布江流域以南地区。零星分布于藏南外流水系之中的内流水系,总面积约 为2.7万平方公里,仅占西藏总面积的2.2%,占西藏内流水系总面积的4.4%,是西藏四 大水系中面积最小的。
高原所决定的水资源特点
河水供给方式复杂
西藏河流的水源主要由雨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三种补给形式组成。西藏河水的供给方 式十分复杂,许多情况下,这三种补给形式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藏西、藏北的大河多属地 下水补给为主类型。藏中、藏东南多属雨水补给为主类型。而在多冰川地区的河流则多属融 水补给为主类型。藏东大河属混合补给类型,支流多属雨水补给类型。
流量丰富,地区分布不均
西藏有大小河流数百条,加上季节性流水的间歇河流,河流的总数在千条以上。但西藏 河川径流量的分布非常不均匀,首先,外流区与内流区的河川径流量相差悬殊。外流区的面 积只占西藏总面积的49% ,河川年径流总量4280亿立方米,占全区河川年径流总量4482亿 立方米的95.5% 。而内流区的面积占西藏总面积的51% ,河川年径流总量仅占全自治区 河川年径流总量的4. 5% 。由此可见,西藏广大内流区河流水源严重不足。其次,在外流 区内径流量的地区分布也很不均衡。藏东南地区最丰富,年平均径流较深,一般大于1000毫 米,局部地区超过2500毫米。由藏东南往西、往北,径流深有递减的趋势。林芝、波密一带 ,年径流深约为1000毫米左右,而阿里地区狮泉河、革吉一带约为20毫米~40毫米。第三, 各河 流域之间的差别也相当大。丹龙河流域的平均年径流深在2000 毫米以上,森格藏布流域的 平均年径流深25毫米。最大年径流深与最小年径流深相差80倍。
径流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小
西藏河川径流的年内时段分配极不平衡,6月~9月 的径流量占全年的55%~78% , 11月~4月径流量只占全年的11%~32% 。西藏降水量大的月份正是气温高的时期,水热同期,致使夏季的融水补给量最大。由于冰川的消融受辐射、 气温的影响,还有降雨的淋融作用和多雨季与冰雪融化的协同作用,加剧了河川径流年内分 配的不均匀性。
西藏主要河流的径流年际变化小是另一个突出特点。据金沙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以 及年楚河、拉萨河等5条河的7个水文站的资源统计,年径流历年最大值与历年最小值之比, 最大的为2.87,最小的为2.05,这在我国河流中是少见的。西藏河流的这一大水文特点为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径流多年调节所需的水库库容可以减少,各类引 水工程的引水口高便于确定, 年供水保证度高等。
河水含沙量,且极不均衡
由于藏东南天然植被保存比较完整,流域内耕地少,开垦程度低,地广人稀,人类活动 少,流域内的土壤颗粒较粗,不易悬浮等原因,这一地区河流的含沙量明显小于我国内地的 主要河流。但在人口较为集中和农耕业较为发达的腹部,特别是像"一江两河"这样的高寒 和半高寒地区,由于植被覆盖率很低,降雨集中,再加上长期的人类活动,致使水土流失严 重,河流含沙量不仅远远高于藏东南地区,同时也远远高出我国内地的许多河流。这一问题 甚至已成为制约这一地区水利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而西 藏的水利设施主要分布在本区域,其中多数水利设施,特别是水库近年来一直受淤泥危 害,有的甚至已经报废。
水温偏低,冰情悬殊
由于西藏地势高,近地面气温低。另一方面不少河流发源于冰川、雪山,沿途又有冰雪 融水汇入,致使西藏高原的河流水温低于同纬度的我国东部地区。西藏河流水温低,对农作 物生长是不利的,特别是用低温的冰雪融水灌溉稻田会影响水稻的产量。西藏一些大河的 上游(或中游)河段以及上、中游地区的支流、支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冰情,这给水资源 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对水能源的开发带来不利条件,使西藏一些中、小型水电站冬季的发电 量大大降低,甚至不能正常运行。
水质好
因为西藏重工业、化工业企业很少,水资源基本上没有受人类活动的污染,含有毒物质 极少,含盐量(除几个重点盐湖外)也不高。西藏河水的矿化度低,总硬度小,水质较好, 适宜于人民生活用水和工农业供水。
降水强度小,固体降水灾害多
西藏除东南边境一带外,大部分地区降水在200毫米~1000毫米,降水日数80天~200 天左右,平均每个降水日降水2毫米~5毫米,而且60% 在夜间降水。
在高海拔的农牧区,特别是在藏北地区,一年内任何季节都可能出现雪、霜、冰雹等固体降 水现象。常雨雪交夹,水冰俱下。这种固体降水一方面对作物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雪、冰雹在高山积存,如一座"固体水库",每当高温干旱季节融化,形成了补给河川、湖泊 的水源。
水利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西藏民主改革40年来,在水利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目前,全区已建成灌溉水渠14 000多条,总长达3万余公里;水库(塘)近6000座,总库容达4亿多立方米;电力提灌站80 座;农用机井300眼;人畜饮水工程300多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已达到230万亩,占全区耕 地面积的67.48%,其中保灌面积达114.7万亩,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33.2%。草场灌 溉面积已达225万亩。拥有农村小水电站196座,总装机容量达1.19万千瓦。
虽然西藏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我国内地相比,西藏的水利基础建设还显得比较落后,在水利事业的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西藏丰富的水利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水利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西藏 水利起步晚、基础差、"欠账"多,缺少骨干调蓄工程,在主要河流上都缺乏控制性蓄水工 程。现有的主要水利工程大都是70年代因陋就简修建的,规模小、标准低,年久失修的现 象十分普遍。现在全区已有30% 的水利设施彻底报废,80% 的带病运行。全区农田有效灌 溉面积名义上有23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7.48% ,但实际上的保灌率只有33.2%。牧区 水利工作更为薄弱,草场灌溉面积仅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2%。全区主要江河和重要城镇的 防洪标准普遍偏低,一般只能抵御5年~15年一遇的洪水,水患严重地威胁着城镇建设 及人民生 命财产的安全。人畜饮水困难问题也非常突出,严重影响了群众健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全 区除有30多万人、700多万头(只)牲畜饮水困难外,另有数万人还不得不饮用对人体健康 有害的水,致使大骨节病、痴呆症等流行。
水利管理工作跟不上形势发展
由于体制上、政策上的原因,导致水利建设与管理 相分离、经营与管理相分离,工程建成后产权不清、管理权限不明、没有实行经济核算制度 、使用者基本不承担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水利家底不清,实际记录在账的固定资产只 占其总额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长期流失在账外,管理人员工资及工程维修、技术改造资金 都由国家包下来,政府对水利的投资没有或很少有受益权,却对水利工程承担了无限责任。 另外,全区水利工程缺乏必要的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已建工程除县以上水电站由在编人员 管理外,其他工程甚至大、中型工程都由群众自行管理。如日喀则地区的冲巴湖水库,库容 达2.3亿立方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8万亩。至今无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农牧区实行家 庭经营责任制后,因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的管理没有及时相应转变,许多工程一度处于无人管 理的状况,工程的自然毁坏、人为损坏现象严重。以农村小水电为例,80年代中期和前期 ,全区报废300多座小水电站,其中因管理不善所造成的报废占40% 左右;而农田有效灌溉 面积在1979年曾达到220多万亩,至1986年缩减为180多万亩,近几年才逐渐恢复到208万亩 。由于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平低,没有对一些工程(如水电站等)实行企业化管理,水利经 营机制还未形成,导致工程失修、损毁、效益衰减,直到现在,水利建设还未从"项目建成 越多,国家包袱越重"的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而且还有日益加剧的趋势。
没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投入补偿机制
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水利建设的 纯粹社会公益性 观念仍未得到转变。无偿投入、无偿使用、不计成本、不搞折旧、不讲效益的一套做法仍在 延续。这既是西藏水利经营机制没有形成的症结所在,也是西藏水利没有实业、产业化的根 本原因之一。水利事业在为其他产业全面服务的同时,却造就着自己的困境。国家大量的水 利建设资金被迫用来维持已建工程的运行,延缓了事业的建设步伐,水利工程 和工程管理单位只能靠财政拨款运作,失去内在的发动力。
四、水利投资体系与改革的新形势不相适应。无论从已建工程的运行状 况看,还是从西藏 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看,水利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西藏的现状是, 水利建设还得主 要依靠国家。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大量的水利工程建成后,没有形成严格的竣工验收和工程 交接制度。投资管理尚未形成规范,水利投入基本都是无偿的,没有建立成资产保值增值制 度。建设工程维持运行所需的再投入量日益扩大,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使许多水利建 设的勘测、规划、设计等工作无法开展,前期工作十分薄弱。一大批病险工程得不到及时整 治,许多新建工程只能按低标准修建,建好后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有的甚至成为地方上的 包袱工程。一旦出现问题,还会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害。
西藏的水资源是共和国的生命源
西藏高原是我国诸多江河的发源地和上游,西藏的雪山、冰川所孕育的流水是共和国赖 以 发展、人民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生态基础。 从我国未来的发展特别是水资源的现状看,西藏 高原的水资源仍不失为我国未来的生命源。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随着我国经 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趋严重。长江近年来水患不断,且水资源出现供不应求 的状况。母亲河黄河经常断流,甚至有成为季节性河流的危险。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 每年因干旱所造成的损失难以计量。有的地方因为缺少最基本的水资源而面临生存的危机。 面 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我国水利科技界的专家比较一致地认为,西藏的水资源,特别是西藏的 几条外流江河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希望所在。近年来已有许多人士提出,从雅鲁藏布江 下游修筑一条世界最大的引水工程,将这里的水资源引入黄河是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的最佳 方案。这一设想一提出就引起了我国水利界乃至国际同人的巨大关注。从目前的形势看,我 国还不具备如此的国力来支撑这样一个巨大的工程,但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特别是西 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西藏水资源的生命源地位将愈发显著。
(责任编辑:西藏旅游攻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