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玛波(红殿):座落于白殿前方更高的台地上。因殿堂外壁遍涂红色而得名为红殿,是一座平面略呈方形的单层平顶藏式大殿。
拉康玛波(红殿):座落于白殿前方更高的台地上。因殿堂外壁遍涂红色而得名为红殿,是一座平面略呈方形的单层平顶藏式大殿,使用面积为350平方米,屋顶面用“阿嘎土”夯打技术处理,形成了宽敞的大平台,墙体上开设4个方窗孔和13个坚条形或三角形?望射击孔,这些?望射击孔与城堡中的防卫墙和碉堡上的射击孔完全一样,因此在城堡的防御战中,居高临下的红殿屋顶可能发挥过巨型碉堡的作用。
开设在红殿东墙正中的大门保存着完整的木雕门框和门扇。门框整体分内外三层,每层上框中间是一尊弓腿站立的护法金刚高浮雕,里面两层分别雕饰由摩羯鱼和迦陵频伽鸟尾变化出来的忍冬卷草纹,繁缛但比较单调,处层内容复杂,有单独高僧、王子、若修者,也有双象嬉戏、人骑象、人驯象。上框两侧雕三个较大的画面,南侧的画面中间是一位头上缠巾,身着长袍的王子,两旁各一张摆放着供品的桌子,空中飘飞着两个演奏乐器的飞天,两下角各一击鼓、击夯的伎乐,北侧有两幅画面,一幅雕一佛、两飞天、两弟子,另一幅雕端坐殿内的王子和两个侍从。门框侧脚由里向外分别雕菩萨、力士和狮子。门扇刻梵文的“六字真言”经历了几百年风雨的木雕大门木纹显露,裂缝密布,像一幅巨大的陈旧画幅镶嵌在殿堂土红色的墙壁上。350平方米的红殿原来主供释迦牟尼和八弟子,已经毁坏残尽,但是从残存的像座浮雕上仍看出当时雕塑水平。
红殿壁画基本上是完好的,在南北壁有12尊大佛(十二如来),东壁的8尊菩萨、佛母、度母、金刚都绘得格外大,高达3.5米。大像之上绘有佛、菩萨、金刚、佛母、度母、吐番赞王、古格王、印度的瑜伽行者、大德、西藏各教派祖师、高僧等,北壁的下层绘有释迦牟尼伟大神奇的一生即“佛传故事”,东壁下层绘有表现古格王率领王室家眷、大臣、僧俗人等礼拜无量寿佛的情景,古格人举行庆典乐舞的场面以及“如来八塔”、“七政宝”、“八吉祥”等图案。
殿堂为土木结构的单层平顶藏式建筑,木柱分布呈网格状,木柱由上截构成,每截的上作企口卯,下端转角900作企榫,榫卯相套,并以方木钉横贯加固,榫长卯深为0.36米,略呈梯形,柱头雕成束腰台状,束腰部位为联珠纹条带,束腰以上为重莲瓣,以下为忍冬纹,柱头上为一大体轮廓略呈梯形的替木,正反两面均加雕刻,正面正中为一长方框,框内雕一尊坐佛,佛着袒右袈裟结跏跌坐,作指地印坐子莲花座上,有背光头光。框两侧下部雕忍冬纹,上部雕莲瓣条带,北面正中央,刻有较大的梵文,各个柱子上的浮雕佛像,大小相同,神态相近,只是佛的坐姿手印稍有变化释迦坐佛上均贴有金箔。替木高0.5米,通长1.9米,替木上承横梁,横梁架于墙柱间或柱与柱之间。每根通梁两端架于墙上,接头均在每根柱替木上的正中,每一节梁长等于柱间距,梁宽0.24米、高0.34米,外涂红土涂料,两边的椽一端搭梁上,一端架八墙体,墙端的椽下出伸替木。替木有两种形工事为圆雕伏狮形,一为双面浮雕忍冬纹的梯形,两种相间置于椽下,外施彩绘,多为蓝、绿等冷色调。椽上横铺天花板,板长等于椽间距,板宽不等,大多在0.12-0.3米之间,板厚1.5-2厘米,板下面(殿内可仰视的一面)均为彩绘图案,彩绘的题材内容可分为:佛教神祗、人物、珍禽瑞兽、吉祥宝物、法日和以几何图形组成的图案,以花草组成或填充的装饰图案,以梵文、藏文的“六字真言”为组成的图案等等。板上铺一层树枝或草枝,然后夯打阿嘎土(房顶)。
(本文来源:札达县旅游局 作者:普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