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是往往习惯于给所做的事情前安加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对于登山,也是如此,常常听到许多人会说:因为山在那里……
你若爱她,让你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她,并且给她自由。
----泰戈尔
人们总是往往习惯于给所做的事情前安加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对于登山,也是如此,常常听到许多人会说:因为山在那里……
“为什么要去登珠峰?”
1924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这样问当时世界上最富盛名的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
“因为它在那里。”马洛里回答说。
上世纪20年代著名登山家马洛里的这句名言,赋予了登山运动最浪漫的情感。1924年,马洛里攀登珠穆朗玛峰,几天之后,他和同伴欧文将生命永远地留在了珠峰,浪漫与残酷,马洛里用他的生命深刻地诠释了登山运动的两面性。
确实,为什么要去登山,到底登山能给人们带来什么?一种纯精神上的感觉还是某种欲望的表达,我们是无法用文字描述的,因此,往往对山者会归于一个词“偏执”。
2007年,珠峰春季的攀登季登顶人数多达600人,就中国人登顶数字来看,也创历年最高:奥运火炬队登顶17人,新疆啤酒队登顶5人,中国业余登山队登顶20人,罗赛尔队登顶2人,共计44人;如果再加上西藏登山学校派往各外国登山队的20多名高山协作,在整个珠峰的春季攀登季,今年登顶珠峰的中国人也在50人左右。
对于登顶方式如何,似乎已不显得那么重要。人们往往关注于是否登顶,至于吸掉几瓶氧气、花了多久时间、几名协作陪同、是否负重装备……这些也便成了次要。当所谓的XX第一人、某某精神等字号堂而惶之地冠在珠峰前时,我们于是欣然接受。
今年的珠峰商业队,中国队有两支,分别是新疆啤酒珠峰登山队和2007中国民间业余珠峰登山队,攀登队员为5人及6人,攀登结果为11名队员全部登顶珠峰;此外,罗赛尔国际商业队的唯一一名中国队员李勇也成功登顶珠峰,这也意味着,12名商业队员全部登顶珠峰,登顶率达到百分之百。
对于中国的商业登山,这势必是一种好的兆头。当越来越多的人踊向珠峰时,我们清楚的知道,因为这是世界第一高峰。“山在那里”、“这是我多年的梦想”、“我已走到这一步了”……当种种理由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唯一可以理解并接受的是:登珠峰,圆梦。可当这些借口强加于商业登山的背后,欺骗、背叛等也都统统笼罩在登顶的光环之下,从此无人问津。面对这些,我们只能自娱自乐的告诉自己:高海拔,人的智商都是低级的。
珠峰的商业运作已相当完善,当大本营的人们可以轻松无线上网;当6500米前进营地的服务齐全;当7028米的营地灯火通明……一切都在告诉我们,珠峰越来越火了。
我们总是喜欢关注数字,如今年又有多少人来攀登珠峰,又如今年有多少人登顶珠峰……可我们却往往忽视于那些无法统计的。当珠峰八千米以上的垃圾每年都在逐倍增加,当珠峰上的尸体渐隐于山上,我们不知道,这些数字如何统计。今年珠峰北侧遇难人数为三人,跟上百的登顶人数相比,这也许根本不算什么,可每个数字背后的代价,又有多少人可以知晓。
山是无辜的,珠峰也是如此。
(本文转自马蜂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