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把座落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我国与尼泊尔接壤的边境上的珠穆朗玛峰,跟地球的南北极等同起来,把它称为地球的第三极,来渲染它的神秘莫测和高不可攀。
人们常常把座落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我国与尼泊尔接壤的边境上的珠穆朗玛峰,跟地球的南北极等同起来,把它称为地球的第三极,来渲染它的神秘莫测和高不可攀。的确,海拔8848.13米的珠穆朗玛峰,在人类居住的地球上,再也找不出高度超过她的山峰了。
对珠峰地区的探险、攀登和科学考察,是人类登山史和科学考察史上最富有冒险性的篇章。许多年来,珠峰地区神秘的面貌一直吸引着世界各国登山家、探险家、科学家和旅行家们的极大兴趣和关注。
在我国藏族文献中,记载着不少关于珠峰的故事。
珠峰地区的名称及其地理位置,最早见于元朝时的藏文名著《红史》。《红史》这部书,成书于元顺帝至正六年(即公元1346年)。在这部藏文书里,把珠峰地区称作“拉齐”,把珠峰地区的雪山称为“拉齐岗”。“岗”在藏语里是 “雪”的意思,在这里有“雪山”的含义,所以“拉齐岗”意即“拉齐雪山”。书里还把以珠峰为主的附近五座雪山称作“次仁玛宾阿”。“次仁玛”藏语意为“长寿女神”,在这里即指珠峰的主峰;“宾阿”意为“五姐妹”。所以“次仁至宾阿”总的意思是“长寿女神五姐妹”。此外,《红史》里还记载有,宋朝时代西藏著名的高僧米拉日巴(公元1040-1123年)曾在“拉齐岗”一带的山洞中修行九年的事迹。
元朝和明朝之际的藏文史藉《莲花遗教》中,也把珠峰地区称作“拉齐”,把珠峰的主峰称为“拉齐次仁”(意即“拉齐地区的长寿女神”)。
明朝时代的藏文著称《米拉日巴诗歌》中,对珠峰地区的记载就更具体了。该书指出,这个雪山连绵之地,就好象“被水晶围墙所环绕一样”。又指出,它的地理位置“在西藏尼泊尔交界处的最为罕见而稀有的地区”,而且是“浑然天成的财宝之地。”
《米拉日巴诗歌集》里,对珠峰附近的五座雪山也有详细的记述,把它们统称为“岗屯婷婕穆”,意思是“蓝天女王雪山”,并对它们进行了生动的描绘:“直入天空的三角形雪山巍娥高耸,她那象鹏鸟的头部,装饰着水晶饰物,这些水晶饰物闪耀着日月般的熠熠光辉;她的上方飘浮着洁白的流云,她的头部还在云中轻轻摇动;她的下方则镶着五色斑烂的彩虹,其中部的山崖岩石摇曳着碧玉般的眉毛;在她的山脚之下,则遮盖着雾气烟云。”这些描述尽管带有若干神话色彩,但大部分内容是符合珠峰实际情形的。
关于珠峰附近五座雪山的名称,《米拉日巴诗歌集》里都有正式记载。书中用“长寿五姐妹”命名五座雪山。长姐的全称叫“久穆拉缅扎西次仁玛”,因为珠峰主峰在五姐妹中最高,长姐的名字自然就套在珠峰的主峰上,并一直沿用下来。在读音上,“久穆”即“珠穆”的正确读音,“珠穆”是“久穆”的转音,“朗玛”也是“拉缅”的转音。“久穆拉缅”(即现在用的珠穆朗玛),意思是“后妃神女”,“扎西次仁玛”,意思是“吉祥长寿神女”。总起来,长姐的全称“久穆拉缅扎西次仁玛”,意即“吉祥长寿后妃神女”,简译为“祥寿神女”。现在我们习惯用的“珠穆朗玛”(应读作“久穆拉缅”)实际上是用了长姐名称的尊称部分,不是长姐的具体名字“扎西次仁玛”。
清朝康熙56年(公元1717年),中国测量人员在珠峰地区测绘地图,发现以长姐名字命名的山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在1719年印制的《皇舆全览图》上,正式标出了珠峰的名称,叫“朱母朗玛阿林”。“朱母朗玛”无疑来自藏“久穆拉缅”,“阿林”是满语“山”的意思,因此,“朱母朗玛阿林”就是珠穆朗玛峰的藏、满语的音义合译。
后来,在1771年绘制的《乾隆内府舆图》上,又将“朱母朗玛阿林”改写成“珠穆朗玛阿林”。“珠穆朗玛 ”这一名称的写法从此固定了下来。
清同治年间绘制的《皇朝大清一统舆图》上,把“珠穆朗玛阿林”标作“珠穆朗玛山”。
从以上史料看,珠穆朗玛峰是我国最早发现和正式定名的。是任何人都否定不了的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