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城是布达拉宫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功能划分,主要有三类:一是三大领主(地方政府、贵族和寺院)设立的集行政、司法、监狱、税收、铸币等职能为一体的办公场所……
雪城简介
“雪”意为下方,专指山上城堡正下方的村镇。雪城,是对布达拉宫正面下方建筑的总称。雪城是布达 布达拉宫雪城全景[1]拉宫总体建筑群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历史与布达拉宫同样久远。
雪城东西长317米,南北宽170米,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22处,总面积33470平方米。
雪城是布达拉宫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功能划分,主要有三类:一是三大领主(地方政府、贵族和寺院)设立的集行政、司法、监狱、税收、铸币等职能为一体的办公场所;二是为统治者提供生活服务的机构;三是僧俗贵族、官员的宅院及低等职员、工匠、农奴的住所。
历史价值
布达拉宫雪城
雪城是历史的教科书,清朝中央政府批准设立在这里的宝藏局等,真实地反映了中央政府有效治理西藏,西藏历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历史事实;雪城是阶级教育的展览馆,旧西藏每天发生在雪城的人吃人的黑暗、残酷的历史事实,生动地说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虽然被达赖称作三大领主的天堂,却是西藏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地狱;雪城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生在这里的新旧变化,雄辩地说明,新西藏比旧西藏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西藏、发展西藏。
雪城保存着十分丰富的建筑内容和文化内涵,是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生动体现,是认识旧西藏社会、经济、文化的重要实物例证,是反映旧西藏封建农奴制度的一个缩影。雪城还是拉萨旅游的新景点、展示西藏历史文化的新窗口,这里开辟了别具特色的、演示藏族传统民族手工艺制作全过程的动态展示区,增强了与游客的互动性、参与性,可以使游客更深入、更生动地了解西藏的历史文化。游览雪城,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布达拉宫的了解,了解一个全面、真实、历史的布达拉宫,也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的认识,深切感受旧西藏的黑暗统治,三大领主的奢靡生活和广大农奴的悲惨境地,而且还可以了解和认识西藏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
维修保护
雪城保护利用工程遵循我国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和世界遗产公约,在充分研究、论证、评估其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实施。雪城维修保护利用工程进展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2002年至2005年。作为布达拉宫二期维修的重要项目,国家投资近3000万元人民币,完成了303户原雪城居委会居民的搬迁工作,对22处古建筑进行了保护维修,对雪城内道路、环境进行了综合整 外国游客参观雪城治。这些工作为雪城的保护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必要条件。第二个阶段,从2005年底至2006年。由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牵头,在清华大学编制的雪城保护规划基础上,组织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西藏大学等有关单位、专家,对雪城进行深入调研,并对其价值予以深度挖掘,提出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意见和建议,对雪城内各点的历史功能展示方案进行了多次论证。第三阶段,从2006年10月至今。为争取雪城早日向全社会开放,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按照自治区党委的要求,成立了布达拉宫雪城保护利用工作组,抽调16名得力工作人员全身心投入工作,全面启动一期保护利用工程。本着突出重点、抓住亮点、体现看点的原则,工作组制订了《雪城保护利用工作总体方案》,征集实物786件、购置实物279件、复仿制实物430件、借调实物348件,收集各类图片330余张,策划设计、组织实施了展区一系列布展及配套等大量具体工作,为雪城早日开放赢得了宝贵时间。一期保护利用工程自治区投入600余万元人民币。
维修后的一期工程对雪巴列空、雪监狱、宝藏局雪造币厂、比喜宅、同波宅、堪苏宅、龙夏宅、羌仓、五座院、东印经院、雪奇惹11处古建筑进行了布展,并设游客服务中心。2007年5月31日,历时6年的布达拉宫雪城维修保护工程一期保护利用工程完成,13个雪城景点正式对外开放。
到2008年,完成雪城二期保护利用工程,逐步开放布达拉宫珍宝馆、西印经院、粮仓遗址等3处古建筑,同时,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工作。其余6处古建筑(5个城门楼及角楼、玛基康)因不具备展示条件,从安全和文物保护的角度考虑,不对外开放。
雪城内近期可以对外开放的有7处复原式陈列;动态展示4处;专题陈列6处;游客服务中心1处。
主要建筑
五座院
五座院建筑总面积1020平方米,是布达拉宫二期维修中对五座小型连体建筑的统称。分别是贵族平措热 五座院[2]旦府邸、那洛院(官员住宅)、噶尔本宁巴院(宫廷乐队负责人住宅)、贡塘达热(马厩管马员住宅)和尼热那院(农奴居所)。现将此处大部辟为唐卡、金属加工、毛纺织和布艺等传统手工艺技法演示点,展示西藏独特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文化。
雪奇惹
雪奇惹建于公元17世纪,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由四个小院组成,分马厩和奶牛院两个部分,主要用于饲养达赖及其官员日常出行时所用马匹;为达赖及其官员提供日常所用牛奶和酸奶。
东印经院
雪城印经院建于公元17世纪,建筑面积760平方米。因为面积不大,使用不久便改做它用,主体建筑仍保存原有风貌。设《西藏书法艺术展》、《藏文书法用具展》,滚动播放藏纸制作工艺电视短片,演示刻板、印刷和装订的全过程并提供互动服务。
堪苏宅
堪苏宅是旧西藏地方政府僧官阿旺旦增的宅院,现复原陈列,来反映旧西藏僧官的奢侈生活。建筑面积900平方米。阿旺旦增是色拉寺籍僧人曾任拉里宗(今嘉黎县)宗本,1933年至1950年,先后任旧西藏地方政府“卓尼”(接待官)和“基巧堪布”(三品僧官)职务。后因渎职而卸任。“堪苏”即退位堪布。
龙夏宅
龙厦家族是藏传佛教宁玛巴大师苏穷----西绕扎巴的后裔,其世袭领地在达那(今谢通门县)。龙厦---多 龙夏宅吉次杰(1881-1940年)8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他爱好广泛,精通藏医数学,通晓宗教,同时是一位技艺娴熟的乐师,也是西藏社会较早地走出去并了解西方社会的人,曾任过旧西藏地方政府四品官职。1914年,他护送首批四名西藏贵族子弟到英国留学,期间他考察了西方历史、政治和经济,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过程和经济状况中感受到西藏社会制度与这个世界的差异和落后,由此开始孕育了一些改良主义思想。回到拉萨后,为了对西藏的社会制度进行改良,龙厦曾组织了一个名叫“吉确公吞”的组织(公谋同乐),这一组织曾以秘密方式开过一系列会议。1934年,龙厦准备对西藏政制进行改良,因而触犯了保守势力的利益,被投入监狱,受到挖去双眼的酷刑。关于龙夏?多吉次杰遭受挖眼的过程,有关资料记载道:挖眼之刑非常残忍,用皮带勒了之后只出了一个眼珠,于是不得不用小刀把另一只眼珠挖出来,然后把滚烫的油倒入眼窝里烧灼伤口。1940年,龙夏---多吉次杰病故于此宅。
宝藏局雪造币厂
造币厂位于布达拉宫雪城东北角,为庭院式二层建筑。底层两间紧邻的房屋,内间设置铸币机,外间为动力车间。上层几间房屋,用于人员居住和存放原料和成品等物。现存建筑已经维修,整体结构和风貌保存依旧,当年所用造币机器保存基本完好。西藏称之为宝藏局,主要职责是承担供料、监造、储存、发行,并在其院内设雪造币厂,先后在藏铸造了两面印有藏汉文的乾隆宝藏、嘉庆宝藏、道光宝藏、宣统宝藏等钱币。
羌仓
公元17世纪下半世纪叶重建布达拉宫时向宫内各殿堂的护法神敬献神饮所建,后逐步演变成酒馆,建筑面积1490平方米。现辟为游客休息点,并通过复原青稞酒制作作坊,展示西藏独具特色的酿酒过程。
雪监狱
五世达赖时期,西藏地方政权机构迁到布达拉宫后设雪监狱。雪监狱是雪巴列空专门用来关押犯人的地 雪监狱方,它与八廓街朗孜夏一样,同为旧西藏名声在外的拉萨两大监狱。在达赖统治时期,这里阴森恐怖,是吃人的魔窟,人间的地狱,令人闻之胆颤。
同波宅
因旧西藏地方政府僧官同波-堪绕旺秋居住于此而得名,建筑面积5 1 O平方米。同波宅具有典型的藏式建筑风格,故在此设《西藏建筑专题展》。以图片、文字等反映国家对西藏历史建筑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有效保护;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建筑的大力兴建;突出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牧民安居工程的实施,从西藏的建筑历史和发展体现社会主义新西藏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
比喜宅
因旧西藏地方政府俗贵族比喜家族居住于此而得名,建筑面积540平方米。现将此宅辟为《西藏概况展》,以图片、文字等综合介绍西藏经济社会的演变及发展,反映社会主义新西藏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雪巴列空
“雪”藏语意为下方、山下,“列空”意为办事机构,因此称“雪巴列空”建筑面积5280平方米。是旧西藏地方政府管理“雪”和拉萨近郊18个宗(旧西藏的县和庄园),为达赖及其随侍官员提供服务的办事机构。现复原展示雪巴列空办公处、粮仓,设布达拉宫保护维修专题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