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邦喀宫,在拉萨市区内,位于拉萨市北郊约8公里的乌都日(宝伞山)南面山坡上的一块巨大山石上。帕邦喀,亦称“普隆喀”,意为巨石宫。巨石突兀雄奇,状如巨大的伏龟,帕邦喀主体建筑则似一座巍峨的史碑直立于龟背之上,构成了这座千年士寺特有的风姿。
帕邦喀巨石高出地面近20米,顶部面积300平方米。四周是崖面,北崖筑有石阶供人们登临。大门北向,平面南侧呈半圆形、北面为方形。“文革”时被拆毁,惟底层墙体尚存。底层共9间,形状各异。据调查,原来二三层设有尼玛交接班康、贡康等殿堂,供有布都瓦·仁钦赛亲塑的释迦牟尼像,噶当派僧人塑的十六罗汉像以及马头明王塑像、因顿活佛铜像和一些灵塔。
巨石西侧下部凹入形成石洞,外侧略加石墙、门窗,是为“策久拉康”(十日殿),里央石壁上有传为自显的护法神白拉姆浮雕像,据说她很有灵气。相传过去有一个色拉寺的小喇嘛赶着一群羊到帕邦喀地方放牧,每次到了这里就有一只母羊钻到石穴里去了,但出来时羊奶却没有了。后来小喇嘛才发现羊奶是被白拉姆神吃了。欠邦喀宫的白拉姆女神更是备受崇敬了。拉康原供有莲花生、墀松德赞、堪钦菩提萨?(阿?黎静命)塑像和松赞干布宝座(现已不存)。殿内的一座八角莲石灯台和一些经书刻板,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巨石南面坡下坐落着的“日松贡布”(怙主三尊殿),亦是帕邦喀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风经破坏,原物多毁,1980年群众自筹资金重修,塑像、壁画均为近年新作。但历史悠久的怙主三尊(即密宗事部三怙主,为佛部之文殊、金刚部之金刚手、莲花部之观音)浮雕像和吞弥·桑布扎最早书写的“六字真言”(即?、嘛、呢、叭、咪、?)刻石幸存了下来。“六字真言”刻石现嵌于门廊外的右壁内,长1.22米、宽0.66米,六个藏文大字为减地浮雕阳文。怙主三尊浮雕像即传为松赞干布时自显的“怙主三尊”,后经尼泊尔工匠雕刻而成。这三尊雕像与现流行的造像风格相去较远。观音像:头戴宝冠,高髻,髻顶一释迦佛的头像,四臂,两臂合掌胸前,两臂置于左右,上身裸,披帛由两肩搭下;文殊像:与观音像略同,惟两臂交胸前持单茎莲花;金刚手像:较奇特,高髻,两蛇交缠额上,三目怒睁,獠牙横龅,几乎****,披帛由肩搭下,遮于腹前,左臂高举金刚杵,右臂置于胸前,佛书说他“以智慧光普一切,气离三涂(指地狱、饿鬼、畜牲‘三恶趣’),得力无上,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还说这三尊标志着“仁”、“智”、“勇”三德。怙主三尊雕刻较粗糙,属西藏早期作品。在日松贡布旁边的一块石上有一只大眼,长在尺余,宽有数寸,炯炯有神。多少年来一直睁着眼睛,似乎在监视着每一个前来朝圣的香客和游人。据说这只石眼是过去一比丘旺秋钦布的眼睛。他原是异教徒,后来同佛教高僧斗法,失败以后改奉佛法成为佛门弟子,取法名“德却”。他长有三只眼,这石上自显的大眼,乃是他的一只眼睛。
巨石北侧有一废墟,相传为文成公主住宅。原为两层,底层分4门,门向东,从墙体砌筑方法来看系近代重修。巨石东侧还有两处墟;宗喀拉康,原供养宗喀巴应身塑像;喀托拉康,供养的佛像已毁。此外,巨石周围的山坡上还散布着传为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墀尊公主、龙树大师(约2世纪人,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创始人。青年时为著名婆罗门学乾。后皈依佛法,精通“三藏”,并大力弘扬佛法,使大乘般若性空学说风靡全印度。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教义就是源于中观论)等人曾经修行过的岩洞。
帕邦喀最初为松赞干布主持建造。据《西藏王臣记》载:墀尊公主在拉萨修建大昭寺时遇到许多麻烦,经常白日修筑夜晚则被“魔鬼”摧毁,便去请教精晓中原星算风水术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算出西藏地形如魔女仰卧,有诸恶风水。为了镇压这些恶魔风水,“松赞干布同两妃三人来到吉学地区梁正村的帕邦喀修法,他们修到发现有灵感的象征后,随即作了那镇压罗刹魔女的肢体和其他魔怪肢节的事项”。但因未能按照文成公主事先所推算的那些解术来进行,大照寺基础建起后又被鬼摧毁。松赞干布重新阅读了文成公主所作的推算,“心中大喜,也就在吉学梁正地方名帕邦喀的磐石上用红炉铁水灌凝大砖,建筑起九层高的碉堡,四面都用铁链紧栓使其牢固,然后修法禳灾。修到第七天时,感得怙主三尊从空中降临,说道:‘藏王你所发的宏愿当获成就,我是你的一切宏愿将不难获得成功的作证者’。这样说后,怙主三尊也就融入岩石中去了,在岩石上自然地显了了怙主三尊形象。后由尼泊尔雕工照那自然现出的怙主三尊的神采雕刻出来的像,至今还依然存在而为众目所共睹”。这座早于大、小昭寺的九重之台,虽历经沧桑,但幸存怙主三尊佛像至今仍清晰可见,实为可贵。
据藏文史书记载:在松赞干布执政之前,吐蕃没有文字。由于政事之需,7世纪初,松赞干布派大臣吞弥·桑布扎赴印度从婆罗门李敬学习声明(即文字学和修辞学),同时也学习了“兰札”(即天俄体梵文)和“瓦什都”(即乌尔都文)等两派派书法。吞弥·桑布扎从印度学习返回吐蕃后,来到帕邦喀闭门钻研三年,他以梵文的50个声韵字母为蓝本,结合吐蕃语言实际,创造藏文字母30个、韵母4个。在松赞干布设宴款待吞弥·桑布扎的席间,他呈献了创造的新字,并用藏文将佛教的六字真言“?、嘛、呢、叭、咪、?”刻于岩石上,这是吐蕃创造文字或统一的标志。而后,松赞干布宣布吞弥·桑布扎创造的藏文为吐蕃王朝的统一文字,用它弘扬佛法,翻译佛经,制定法律,对吐蕃的文化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帕邦喀宫就成了西藏文化的发祥地。后来,赞普墀松德赞和莲花生、桑耶寺法师堪钦·菩提萨?(亲教师静命)来帕邦喀朝圣,曾在巨石下的洞里修行10天,因而得名“策久拉康”(十日殿)。
841年,吐蕃赞普朗达玛毁佛灭法,梵烧了帕邦喀宫,拆毁了松赞干布时所建的108座佛塔和所有建筑。民间传说,当时策久拉康的护法神白拉姆感到辰怒,传言给拉隆·贝吉多吉遵的护法神之意,乘朗达玛在大照昭寺前观看会盟时,用箭射杀了他。据说贝吉多吉刺死朗达玛后逃往青海安琼纳木宗,在当地丹底谢吉扬扬衮寺一带修行。
帕邦喀宫在历史上也曾经过数次修复,其规模最大的两次。据史籍记载:11世纪中叶,博多瓦·仁钦赛(1091~1165)和弟子扎嘎到帕邦喀朝圣,看到一片废墟时非常痛心,便命弟子修复。扎嘎遵从师命,先在策久拉康洞内修行数月,然后召集僧人修建了两层殿堂,这时修持的僧人达二百多人。此后,噶当派僧人陆续修复了原有的佛塔108座,雕刻了佛像,建立了拉康(佛殿)。第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执掌西藏政教大权后,又进一步对帕邦喀宫进行了维修扩建,在二层殿堂上又加盖了一层。以后历代达赖喇嘛转世后都必须到此礼佛受戒,获得“格西”学位后也都要来这里举行庆贺仪式,因此被誉为“佛教二十四胜地之第二殊胜之地”,在藏传佛教中享有特殊的尊荣。
据史料介绍,帕邦喀宫与别的寺庙不同之处还在于它没有自已的转世活佛。自古以来,一直到出现第一世帕喀活佛以前,该宫当家的都是由噶厦(意为“发布命令的机关”。是清朝以达赖喇嘛为首的前藏地方政府最高政权机构)政府册封一位大堪布(寺庙对其现任堪布的尊称),地位很高。因为西藏“三大寺”(即哲蚌寺、甘丹寺、色拉寺)的堪布称“洛本”(学长),帕邦喀宫的住持喇嘛才是正宗受封的堪宗。每年达赖喇嘛夏季移居罗布林卡(宝贝园林)、冬天起驾回拉宫时,达赖的八抬黄轿后面骑马跟随的第一位是达赖近侍总管基本巧(最高僧职官员),第二位就是帕邦喀堪布,其后才是拉萨三大寺的住持人。什么道理呢?就是因为帕邦喀堪布是真正的堪布,名位高于“三大寺”的洛本。
帕邦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许多神奇的传说,被人们视为圣地。虽历经沧桑,但经过重修的巨石宫帕邦喀,更加异彩绘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