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阿里班车游——一个人在路上

阿里游记攻略 [!--pingluncishu--]0

2011年阿里班车游——一个人在路上

去年去西藏,先是和几个驴友包车走了林芝一线,回到拉萨后,一个人继续坐班车到日喀则,再到定日,最后搭车前往珠峰大本营。

  前言

去年去西藏,先是和几个驴友包车走了林芝一线,回到拉萨后,一个人继续坐班车到日喀则,再到定日,最后搭车前往珠峰大本营。比较下来,个人更倾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独自旅游。首先,“花最少的银子去最多的地方”是背包客的座右铭;其次“一个人在路上”可以最大程度地张扬个人自由,随心所欲地制定或修改旅行计划;如果结伴而行,个人之间性格爱好诸多方面的差异性有时会很大,严重时会影响到整个行程的品质。最后,现在出来旅行的主体是80后和90后。作为60后的我,感觉自己无论在思想观念上,还是兴趣爱好上,都远远地落伍于年轻人了。为了不成为别人眼中的“老古董”,虽然辛苦些,虽然寂寞些,还是坚持一个人行走吧。

林芝和珠峰归来后,立刻有了下一条线路:墨脱徒步。随着对这条线路的日益了解,向往之心愈发强烈;但同时,别人笔下的墨脱是个蚂蝗肆虐,山体塌方的人间仙境,又让我不禁压抑自己那颗驿动的心。吃苦受累倒不怕,甚至蚂蝗的叮咬也可以忍受,但是要是有性命危险的话,就不好玩了。之后,无意中看到一对苏州小夫妻班车游阿里的游记,在论坛上很火。反复阅读,再三权衡,觉得应该先去阿里,墨脱之梦留待第三次去西藏时再实现吧。其实第一次知道阿里还是因为十几年前全国上下开展的学习孔繁森活动。那时朦朦胧胧中感觉到在阿里,经常方圆几十公里都见不到牧民,而且一般人去了,还会有生命危险。后来,才慢慢更正了对阿里片面的认识,意识到那是世界屋脊的屋脊,有着内地难以比拟的美景。

之后的日子里,又收集了更多的相关资料。由于阿里海拔很高,平均都超过了4500米,加上人口稀少,2011年之前都不通油路。因为条件艰苦,长期以来游人一直很少,而且只能自驾或者包乘越野车。近年来,西藏开始大力开发阿里,不仅在今年开通了拉萨到狮泉河(阿里地区首府所在地)之间油路,而且今年上半年正式开通了这条南线的班车。可以预见的是,阿里将和林芝、日喀则一样,很快到处都是涌动的游人。阿里一旦被商业化,很多原生态的民族元素将随风而逝,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痛。基于这些考虑,最终坚定地把目标锁定在阿里。

  拉萨休整

去年是飞机进藏,火车出藏的,今年往返都坐火车了,因为南京没有航班,必须到上海,时间上和乘火车差不多。

由于之前去新疆、西藏和湖南旅行时都长时间坐过车,现在44小时的火车之旅已经是小菜一碟。只是为了打发时间,带了一本《三侠五义》,在整个旅途中正好看完。

尽管是第二次进藏,依然要经历高原反应的考验。列车到了格尔木后,车厢内开始放氧气,而且严禁吸烟。等到了海拔5000米的唐古拉山口时,开始感到太阳穴胀痛,浑身乏力,说不出的难受。这时,只有躺在铺位上,才略许好点。而火车进入到西藏地区的那曲后,不适的症状愈发剧烈了。好在对于高反已是老朋友了,无需紧张,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必恐惧害怕。这时旁边铺位上的小伙子因为空气十分干燥开始流鼻血,恰巧列车员经过,看了一眼,淡然地说了句,“车上美女看多了吧!”,转身离去。于是乎车厢笑翻。

列车驶入到拉萨境内后,高反似乎减轻了许多。

火车基本准点到达。在火车站背着大包等公共汽车,半小时后终于等到了。聊以自豪的是在整个旅途中,全部乘公交,没有打过一次出租车。

凭着记忆,居然毫不费力就找到去年住过的私人客栈,要了双人间的一个床位,只要50元,因为没有其他人,算是拣了个便宜。而后两天因为这个标间有人在网上预订过了,就让我搬到三人间,40元,不过还是我一个人住,哈哈。

安顿下来后,高反并没有加剧。和去年飞机进藏相比,这次高反来得早,但适应得更快,看来很多人推荐火车进藏很有道理。躺下后,浑身发烫,头撕裂般疼痛,就和发高烧一样。有了去年经验,不再惊慌,决定不吃芬必得,死扛一次。就是这个“英雄”的念头让我痛苦了三,四个小时。期间,一直高烧,头疼,不停地出汗,不断地喝水。终于折腾得筋疲力尽后,方才昏昏然入睡。


去年,日程安排很紧,遗憾得没有去成布达拉宫和大昭寺这两个地标性景点,这次好歹得补上。次日,八点不到起床,匆忙洗漱后,来不及吃早饭,就赶紧徒步二十多分钟到布达拉宫排队领取第二天的预约券。听说每年八月份雪顿节期间,游客通常头一天一吃过晚饭就去通宵排队了,布达拉宫门票从100元炒到1000元,估计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奇特风景线。虽然旺季已过,还是有一百来人在排队。一个半小时后,终于排到我了,上午的预约券已经派发完毕,只能领到第二天中午12点40分的入场券。估计很快预约券就会领完了,领不到票的只好明天再排队吧。果不其然,当晚回到客栈,和一个“栈友”聊天,他说九点多起床去布宫就领不到票了。

上午领完票已是10点多钟,居然毫无饥饿感。不过为了感受藏民的饮食文化,还是去了布宫对面一家正宗的藏餐馆。其实越是地道的藏餐可能越不对我们内地人的胃口,就像真正意义上的中餐是不入西方人法眼的。欧美人所喜欢的中餐都改良过的,是将中餐的原料和西方人的口味结合起来烹制而成的。事实上,西藏真正好吃的还是川菜馆,在街头巷尾每一个角落都都能看见它们醒目的招牌。

在拉萨,传统藏民的生活很悠闲——不是转经就是泡茶馆。很多人的生活就是为了打发时间,就好像英文"killtime"所表述的那样,而不像很多内地人那样去拼命赚钱,或者为了所谓的“事业”而失去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餐馆里满是藏民,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空位,于是仿效当地人,点了一碗藏面和一壶甜茶,开始“杀死上午多余的时间”。不便盯着别人看,我还是一边享用口味一般的藏餐,一边用眼角的余光注视着周围。藏民要么独自吃面喝茶,要么和同伴轻声聊天,没有人在喧哗和肆无忌惮地说笑,加上古朴的房屋里昏暗的灯光,真的感觉很温馨。这期间,前后有两胃老人到每个桌旁乞讨。和内地乞丐相比,他们面部表情很淡定,没有痛苦,没有谄媚,只是安静地伸出手来。大部分食客会给一毛纸币;如果遇到不愿施舍的,他们丝毫不纠缠,而是悄悄地走开。更有意思的是,有些食客没有零钱,给了一元后,对方会很默契地从一沓钱币中数出九角找给施舍者,这在西藏似乎已成了习俗和惯例了。这类事情后来在布宫居然也发生了。

十二点,离开餐馆,步行四十五分钟去参观西藏博物馆。很多游客因为种种原因不会去博物馆,实在是一个重大损失。在拉萨,如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有历史和文化的地方,其博物馆都收藏了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器物,有些文物都是国宝级的,这些鲜活的展品仿佛为参观者在叙述这片大地上所发生的每一个故事片段,把全部的片段串起来就是一部恢弘壮观,荡气回肠的西藏史诗。据介绍,为了和千篇一律的藏式建筑区别开来,西藏博物馆在保留鲜明的藏族传统建筑艺术特点的同时,又溶入一些现代建筑的元素和艺术风韵,打照出独特的建筑风格。博物馆展出的绝大部分器物有陶器,青铜器,陶瓷,玉器,金器和银器等,不过由于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特地增加了一个展厅,专门展示和平解放相关图片,可以从我国政府的角度了解那段历史。同时出于地球人都知道的原因,没有看到有关十四世达赖喇嘛的资料介绍。

两点钟参观完毕,就在对面川菜馆吃了午饭。然后,继续从博物馆步行到拉鲁湿地,这也是另外一处容易被游人所忽视的景观。拉鲁湿地位于拉萨城的西北面,呈东西走向的长条带状。实际上,湿地就是通常所说的沼泽。驻足望去,连片的野草芦苇中间隐约可看到闪光的水面,水面上和芦苇丛中,嬉戏着诸如白鹭,黑颈鹤和赤麻鸭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珍稀动物。美中不足的是,为保护这里的生态环境,整个湿地用铁栏杆围了起来,防止游人进入到里面。拉鲁湿地是拉萨市区重要的氧气补给源,对保持城市地下水位、增加空气湿润度、维持生态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调剂作用,所以普通市民都知道它被称之为“拉萨的肺”。

回到住所,刚刚五点多钟。趁着气温比较高,洗了个澡。之所以昨天没有洗,就是怕身体还没有适应,容易感冒。在高原感冒有时是致命的,因为接着很容易出现肺水肿,如果那样就得立刻回到内地,否则会有生命危险。据说每年都有游客头天下午飞机到拉萨,因为感染上了肺水肿,第二天上午就被抬上飞机,送回内地,结束了飞机拉萨一日游的行程。

由于白天运动量太大,加上洗澡也消耗了不少体力,晚上再次被高反所光顾,而且比昨日更严重,不仅发热头痛,嘴唇也起皮开裂。这当然和拉萨干燥的气候也有关,要是到了冬天,空气湿度会降到不足百分之十。也许是发烧烧糊涂了,居然决定继续不吃药,和高反拼个你死我活。同样无法幸免的是,在身体被煎熬了三,四个小时,方才迷迷糊糊睡去。

原打算睡个懒觉,可是到8点就再也睡不着了,看来在高原睡懒觉也成了一种奢侈。由于连续两天睡眠质量很差,起床后感觉昏昏沉沉,四肢乏力。早饭后,赶赴布宫正对面的药王山去拍日照布宫。等赶到时,已经有好几个长枪短炮早就抢占到有利地形,就等天空的云层散去。西藏美景多多,可是不会让人一次欣赏殆尽,总会令人意犹未尽,或者给人留下少许的遗憾,留待下次进藏弥补。所以,和大多数景点不一样,西藏的美丽和魅力是一次旅行所远远不能穷尽的,我也就这样“中毒”了。去年西藏行只是梦的开始,今年西藏行是梦的延续,西藏之梦真不知何时能有终结的时候,也许那个时刻永远都不会到来。等待了整整一个小时,天空一直灰蒙蒙的,厚厚云层始终不肯散去,“枪手”和“炮手”们纷纷取下武器,各自撤退回去了。

离开药王山,坐公交车去阿里办事处订了明天开往神山的座位。然后又匆匆忙忙乘车回到布宫准备参观。布宫里面是不允许拍照的,这样也好,可以专心致志感受这神奇的宫殿了。即使不是旺季,身边不时出现导游领着游客,有时能有两个不同的团队,两个导游同时开讲。这个时候我不蹭导游也难,有时刚听完一个导游的讲解,没几分钟,又来了一个团,正好把才了解的知识再温习一遍。布宫规模很大,但是只有少数宫殿开放。众多宫殿中,除了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没有灵塔外,其他历任达赖喇嘛们的灵塔都是用大量的黄金和各种各样珠宝建成的,蔚为壮观。

在英国历史上,有位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国王——爱德华八世,他为了和结过两次婚的美国人沃丽丝·辛普森小姐结合,情愿放弃王位,最后只能得到温莎公爵这个头衔。无独有偶,在西藏历史上也出现了为爱情而失去王位的多情男子。对于上层社会人士而言,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是个叛徒,因为他不守清规戒律,经常私自微服来到民间,和传说中美丽民间女子玛吉阿米幽会;在老百姓眼中,他却是个心地善良而又情感丰富的浪漫诗人,他创作的许多爱情诗歌至今为许多人顶礼膜拜。1706年,仓央嘉措被废黜,同时被押解回北京。途径风景宜人的青海湖畔时,他神奇地失踪了。从此,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有关他的下落,流传着各式各样的版本,其中可信度较高的有两种:一是被他的政敌所杀害;二是他看破红尘,远遁佛教圣地——印度和尼泊尔,去寻求藏传佛教的真谛去了。

参观时,同样看到一件有趣的事。一个藏民把一元钱放到盘子里,就开始给自己一毛一毛找零钱了,其间有一次误拿了一张五毛的,发现后立刻就放了回去,继续找一毛的。由于盘子里大都是一元和五毛的,这个藏民花了一分钟才找出九张的一毛纸币来。

九月底,在内地正是秋高气爽,而火车车窗外的青藏高原肃杀一片,冬意浓浓

转神山走圣湖

昨夜高反依然很严重,我终于屈服了,吃了第一颗芬必得,很快进入梦乡,一觉睡到早晨九点。起床后,神清气爽,好好地洗个澡,因为接下来的好几天无澡可洗。

下午两点,依维柯准时发车。令人惊喜的是,和一个同时上车的小伙子聊天,知道他前年刚从南京审计学院毕业,申请来到阿里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一路上有半个老乡作伴,旅途的劳累顿时减轻了许多。

经过将近20个小时连续行驶,第二天早上8点醒来,看到车窗外已是一片戈壁滩。马路两旁,尽是奇形怪状的砾石,乱石中间冒出一丛丛低矮的野草,由于进入到秋季,野草大都发黄。遥远的地方矗立着一座座不知名的雪山,当太阳从云层中钻出来,毫不吝啬地把金黄色的阳光撒向雪山和草地时,只能想出辉煌绚丽等有限的几个干巴巴的词汇,此时此刻,所有的用来赞美的形容词和语言真的变得十分苍白无力了,很长时间里,眼睛贪婪地享受着视觉大餐,这是进藏这么多天以来,内心第一次感受到震撼和澎湃,相当于去年目睹夕阳洒落在珠峰顶上时的激动心情。

车子继续前行。

此时,路边的石块少了,野草长得更加茂盛,这里就应该接近羌北草原了。在伸手可触摸到的天空,挂着几团棉絮状厚厚大大的云朵,沉甸甸的,随时都可能坠落的样子。很快,太阳从云中挤了出来,将光辉毫无遮挡地普照在草原上,枯黄的野草立刻有了光泽,呈现出一片金黄色,有的金黄色都强烈的刺眼。

这时,已经不仅仅是激动了,简直就是心儿都醉了,同时让人有着收获般的喜悦心情。

又过了一会,太阳敌不过云朵庞大的体魄,被严严实实地挡住了,草原顿时失去了光泽,显现出成熟稳重的另外一面。随着汽车疾速奔跑,眼前的景色不断在变化,仿佛在看一部风景大片。

转眼间,画面切换成一座光秃秃的山脉。山上植被全无,也不见雪的影子,呈现出来的全是裸露的石块。

和内地的崇山峻岭不同,阿里地区的山尽是错落有致的石块,虽然绝对高度不高,但仍然逶迤延绵数百里,气势磅礴。

山体被太阳照到的地方亮闪闪,而背阴的地方却是黑黢黢一片,和谐是美,而这种反差和对比所构成的美更让人着迷。

上午十点,远远看见神山,内心不免有点激动:明天就要开始最艰苦的一段旅程——转山。

转山的大本营是个叫塔钦的村子,原本只有零星散落的几十户人家。近几年,随着内地游客的增加,修了一条上百米长的街道,两旁全是内地人开的旅馆和饭店,其中以四川和东北人为主。

安顿下来后稍事休息,出来吃午饭。

下午无事,想去二十多公里外的圣湖——玛旁雍错。15:00开始在路边拦车,在将近两个小时里,过去了十几辆车,基本上都是游客包的越野车,而且都满员了。

无望之际,回到住处附近转悠,看到车子就打听,甚至连藏民骑摩托车也拦下询问。终于在五点时找到一辆回圣湖附近村子的皮卡,藏民很实在,要了40元。50分钟后到了湖边,前面包车来的游客陆续启程回塔钦了,只有十几个老外在最靠马路边的湖边搭好了帐篷,摆出美食,准备野餐和露营了。我沿着湖水,径直往深处走去。

此时,湖边静悄悄的,听不到说话声,听不见鸟的叫声,甚至也感觉不到一丝风儿的声音。这份静谧,这份神秘,才能配得上圣湖。放眼望去,湖水蓝得发黑,仿佛更增加了它的神秘。一个人就这样漫无目的地慢慢走着,没有任何世俗的事情扰乱自己的心情,但也没像有些游人所言那样,觉得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可能我的慧根太浅),只是一直惊叹于这份神秘的美,感觉真的在画中一样。

到阿里,先得经过日喀则,这段的油路和内地的柏油马路没有区别。日喀则往北,油路越来越差,有些地方有大坑,仿佛炮弹炸过一样

转山的大本营是个叫塔钦的村子,原本只有零星散落的几十户人家。近几年,随着内地游客的增加,修了一条上百米长的街道,两旁全是内地人开的旅馆和饭店,其中以四川和东北人为主。

安顿下来后稍事休息,出来吃午饭。下午无事,想去二十多公里外的圣湖——玛旁雍错。15:00开始在路边拦车,在将近两个小时里,过去了十几辆车,基本上都是游客包的越野车,而且都满员了。无望之际,回到住处附近转悠,看到车子就打听,甚至连藏民骑摩托车也拦下询问。终于在五点时找到一辆回圣湖附近村子的皮卡,藏民很实在,要了40元。50分钟后到了湖边,前面包车来的游客陆续启程回塔钦了,只有十几个老外在最靠马路边的湖边搭好了帐篷,摆出美食,准备野餐和露营了。我沿着湖水,径直往深处走去。

此时,湖边静悄悄的,听不到说话声,听不见鸟的叫声,甚至也感觉不到一丝风儿的声音。这份静谧,这份神秘,才能配得上圣湖。放眼望去,湖水蓝得发黑,仿佛更增加了它的神秘。一个人就这样漫无目的地慢慢走着,没有任何世俗的事情扰乱自己的心情,但也没像有些游人所言那样,觉得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可能我的慧根太浅),只是一直惊叹于这份神秘的美,感觉真的在画中一样。

就这样走着,拍着照片,都没时间在湖边坐下来发呆,已经过了两个小时。抬头望天,太阳不知何时已经落了下去,虽然意犹未尽,只能收起游兴,开始寻找回去的车子。四周扫视了一圈,不禁有点担心害怕了:湖边没有一辆车了,如果到大路上拦车不说希望渺茫,就是小跑也要半个多小时,何况天也开始有点黑了。实在不行,就住在湖边简易旅店了,不过这样一来,不仅浪费塔钦的房费,而且明天转山的计划就要推后一天了。就在着急徘徊时,看见附近一个藏民骑摩托车带女儿兜风,赶紧招手让他停下。藏民的汉语有限,好在能听懂我所到的目的地,经过简单的语言沟通和手势的比划,答应100元送我回去。

如果不是这只飞翔的水鸟,谁能想象出这满眼的蓝色就是天空呢?可惜相机不给力,只是套机,没有长焦和广角,否则拍出来的片片会更加震撼的。

从圣湖回到旅店,发现房间又来了一个游客。一搭话,原来是兰州天水的,一个人骑摩托车,已经出来2个多月了,打算在塔钦看看神山就去扎达。我一直就喜欢北方人,而且本能上觉得他人不错,聊了一会,就鼓动他和我一同转山。这位王老弟很实诚,本来他旅游就没什么固定的计划,也是随心而动,于是爽快地被我忽悠了。之后的事实证明,这是所能遇到的最好的驴友了。

当晚,为了转山,第二次吃了芬必得,又美美地睡了一觉。起床后,不急不忙地吃了早饭,出发时大概都快十一点了。

转山对于本地藏民来说家常便饭,他们一辈子不知道要转多少圈山呢!一般藏民可以连续一天左右完成。一般游客少则两天,多则三天转完。转山的驴友们通常是两三个人合起来请一个当地人帮他们背包,背夫的价格是每天120元,不管是两天还是三天转完,都要付三天的钱,也就是360元,这也算是西藏特色旅游服务吧。和王老弟一商量,都认为没必要,所以就自己背行李了。我除了双肩包,还背了个相机包,里面还带了个分量不算太轻的三脚架。

据说转冈仁波齐1圈可以消除今生罪恶,转满吉祥的数字13圈则完全洗脱前生后世的罪孽,并获得转内道的资格。如果转够108圈可以在今生升仙成佛。常规路线第一天从塔钦出发到哲热寺,全程20公里,约需8到9个小时,第二天接着转直到回到起点塔钦,全程34公里,一般需要17个小时。

第一天转山,难得看见天上漂浮一条不规则的云带。阿里的植被较之其它地区少得可怜,所以空气中湿度非常小。

一路上,越来越发现和王老弟趣味相投,比如都不愿一味地赶路而错过沿路的风景。所以转山第一天我们走了将近九个小时,才到目标地。那天天气特别好,天特别的蓝,像是被清水彻底洗过一般,一尘不染,除了偶然飘过的几缕白云,就没有其它一点点杂色。一路走,一路聊,一路拍。沿途的平均海拔有五千米,在这里即使是说话都要消耗大量体力,拍照也不例外。说实话,第一天大家都很兴奋,不停地攀高爬低,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拍摄。空气中氧含量本来就很少,如果屏住呼吸来对焦,马上觉得相当吃力,往往几张照片下来就累得直喘粗气。

这次转山有个致命的失误——食品准备不充分,不科学。那三天所吃的食物都是从家里带去的巧克力饼干和真空包装的火腿肉。这些真空包装食品难得吃还可以,连续吃胃就要罢工了。其实从塔钦出发前,应该到饭店多买些包子和煎饼之类的食物带到路上吃。到了下午四点多,虽然很累,但丝毫没有饥饿感,肉是吃不下,饼干勉强吃了两块。我把带的肉都给王老弟吃了。事实上,从这时开始我的身体开始亏空了,直到半个多月后才完全恢复。

根据旁边的告示牌的说明,这块石头是释迦牟尼佛的脚印。不过我对于这类宗教传说也好,或者为了吸引游客而故意杜撰也好,没有什么兴趣。所以其他类似的人造景观就没有再拍摄了。

六点多钟时,太阳还顽强地悬挂在西边,可是我已经觉得体力有点日暮西山了。王老弟买了两听红牛,说是西藏这里人人都爱喝。之前我们都没有喝过,尝尝也无妨。喝了半小时后,感觉身轻如燕,步伐轻盈。当时也没细想,还以为是疲劳过去了。到了八点,走着走着,觉得快撑不住了,不仅步履沉重,而且浑身发冷,直打抖索。我再次高反了。

王老弟虽然也很疲惫,还是比我强一点。他见状,抢过我的双肩包,让我只背相机包。就这样又硬撑着走了半个小时,更加痛苦不堪,累得一句话都不讲了,这时想到红军过雪山草地莫过过于此了。最后1000米的路程,同伴干脆连相机包也帮我代劳了。就这样我们终于在九点十分,黑幕完全滑落下来之际到达宿营地——哲热寺。在寺院的招待所住下后,所能买到的就只有方便面了,而且泡面的水只有七,八十度。而更加不幸的是,在之后连续两天里,除了仅剩不多的饼干,就只有方便面了。

睡觉前,第三次吃了芬必得。然而在海拔5200米的高原,又经过大强度的徒步,芬必得也救不了我。躺在床上,呼吸急促,浑身上下烧得烫手,但是体内却又寒气逼人,首次体会到冰火两重天的滋味。整夜几乎都没睡着,有时刚入睡几分钟,马上就因为身体难受而醒来,反反复复,直到天亮。

8:30勉强起床,硬着头皮吃了一碗方便面。这时住店的几个游客都出发转山了。客店正对着神山的西面,估摸着有五公里的路程。此时神山顶上正罩着薄薄的白云,如丝如娟,在微风的吹拂下,正慢慢地飘散开。王老弟提议向神山脚下走走,回来再继续转山。他的建议不在我的转山计划之中,网上转过山的驴友也没有人这么走过。想了几秒,不想扫他的兴,就愉快地同意了。旅店在半山腰,我们先下到山底,没走多远被一条小溪拦住了去路,小溪有四、五米宽,上面没有架桥。溪水都是从雪山上淌下来的,里面横七竖八地卧着许多石头,由于多年被水冲刷,棱角尽失,有些几乎就和了鹅卵石一般光滑。我们绕着小溪来来回回走了几圈,都没发现现成的过河通道。最后决定踩在石头上,一步一步跳到对岸去。还好,尽管惊险,凭借良好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运气,我们像袋鼠一样成功地跳过了河。要是不小心失足滑到水里,甚至“湿身”,可就麻烦了,那里的气温只有零上几度,而且还可能冻感冒,那就进退两难了。

清晨时候,神山被厚厚的白云所笼罩,其他人都等不及,继续转山的路程了。我们临时决定去神山深处和她来个零距离接触。耐心等了一个小时,雾气才开始陆续散去。

小溪对岸是一座四十度的缓坡。如果在平原,十分钟就可以冲上去,在海拔5200米的高原,我们足足爬了一个小时。然而等上坡顶的瞬间,视野豁然开朗,而神山也清晰地矗立在我们面前。这里都是乱石滩,石头都是从四周山上滚落下来的,走路的时候必须时时刻刻小心脚下,以免崴脚。一边走,一边拍,不知不觉,三个小时过去了。在离神山还有一,两公里的地方,我彻底虚脱了。同伴同伴看我脸色不对,就让我原地坐下休息,他一个人继续前行。坐等同伴的时候,我补写这几天的游记。大约一个半小时之后,同伴精疲力竭回来了,告诉我他最终没能到达神山脚下,原来很多冰川挡住了前进的道路。

回到哲热寺旅店后,已经是下午时分,接着转山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反正不赶时间,干脆休整,等待明天继续转山。无事可做,就和僧人聊聊天,又去寺庙里听了听念经,最后又让里面的喇嘛给我带去的三串佛珠开了光。晚上买了一碗方便面,捏着鼻子吃了两口就再也咽不下去了。转悠间,无意发现有酥油茶卖,赶紧买了一瓶回去喝,增加点体力。后来又上来一个导游带几个老外来转山。导游嫌老外体味重,不愿意和他们住一间,就和我们挤在一起了。聊聊大家就熟了,还把他带的白面小馒头给我们一人一个。就着酥油茶,平日最不喜欢吃的馒头居然成了美味佳肴了。很神奇,就是靠着一个小馒头和酥油茶,我睡了一个安稳觉。前一天如果喝酥油茶的话,今天的状况就会完全不一样了。

起床后,身体状况明显好了许多,虽说今天一路海拔都高于昨天,尤其是要冲击5700米的卓玛拉山口,依然信心满满的。8点,天刚蒙蒙亮,我们就和老外们一起出发了。大约经过3个小时,在陆续翻越几个山头后,终于来到最令人生畏的卓玛拉山口。来之前听说过有人在此倒下过,出于珍爱生命的考虑,转山与否一直在举棋不定,直到抵达阿里才下定决心。但是此时,身体出奇地给力,没有任何头疼和发热之类的高反症状,只是呼吸更加急促,每爬几十米就要停下几秒钟等气顺畅了再继续。这时老外们已经远远地落在后头了,因为他们中有不少中年妇女,还有两个小伙子竟然背着60升的登山包,仿佛蜗牛似的一步一步爬行。史上最牛的转山者就在老外团队里。有个62岁的老毛子从到了拉萨后就开始禁食,只喝水,最后居然安然无恙地回到了塔钦,莫非他真的立地成佛了。

下山途中在藏民帐篷中休息了半个小时,想买酥油茶来增加体能,可惜只有甜茶卖。这时旁边的藏民取出随身带的一块酥油,掰下小拇指般大小,扔进装甜茶的水瓶里,热情地倒了一杯给我。然后他们把随身带的布袋子里炒熟的青稞面倒进甜茶碗里,接着令人震惊的一幕出现了:他们用黑黢黢的脏手把面揉搓成团子,这就是藏民日常的主食糌粑。搓好后,一个小伙子热情邀请我尝尝。我迟疑了一下,还是感激地接受了。一来,从没吃过糌粑,确实想尝尝;同时,我信奉“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原则。幸亏有了酥油茶和糌粑,才相对轻松地完成了转山。回到住地时,已经九点多钟了,除了旅店和饭馆透出一些灯光外,漆黑的天穹闪烁着无数的星星。

找了一家东北人开的饭店,胃太空,不敢点油腻的荤菜,所以点了青椒土豆,韭菜炒鸡蛋和青菜肉丝汤。面对平时最喜欢的菜肴,胃口全无,强迫自己喝了两小碗汤,扒了几口饭,夹了几筷子菜,就再也吃不下了。在同伴狼吞虎咽之时,我只有羡慕嫉妒恨了,而且浑身上下说不出的难受,趴在桌上,连说一句话的力气都没有了。是夜,自诩是钢胃的我,因为胃绞痛而迟迟难以入眠。看来这三天极度疲劳和营养严重缺失对身体产生的伤害一下子爆发出来。

早晨九点醒来,感觉尚可,于是开始整理行李。没过多久,身体轻飘飘的,一阵发虚,估计是低血糖。赶紧丢下手上的活,叫上同伴出去吃饭。下午一点,先乘普兰开往阿里狮泉河的班车,中途在巴尔兵站下车。没过多久,转坐一辆开往扎达的班车。与此同时,同伴骑摩托前往扎达和我会面。

汽车穿梭于戈壁滩中,四周为冈底斯山脉所环绕。山不高,依旧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这些石头经过岁月和大自然的侵蚀,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风化。无数山头连绵起伏数千里,优美的弧线和轮廓美轮美奂,令人惊叹。有些山体出现了形状各异而又色彩斑斓的纹理,有黑色,褐色,和棕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班车好像无论怎么开,都冲不出群山的包围——有些山头离油路很远,有的却只有几百米的距离。当车子好不容易驶到山口,以为从此可以在空旷的戈壁上驰骋了,没想到又落入到外围的群山包围当中。四个多小时后,就在县城的边上居然有一小块蔬菜基地,都被塑料薄膜所覆盖,看来这里的气候和土壤在阿里地区是最好的了。几分钟后,进入到县城,顿时眼前再次一亮:虽然只有一条并不宽敞的街道,但是很干净很整齐;更加惊喜的是路两边都种满了?,有了绿色,心情马上放松了许多。县城接待能力有限,虽然不是旺季,几乎把所有招待所跑遍才找到两个床位,边休息边等同伴。

第二天早餐后,同伴骑摩托带我去古格遗址,二十公里的油路。开了五十分钟后,在一个岔路口,由于看错路标,骑到山谷里干涸的碎石滩上,实在不好骑了,只好放好摩托,徒步寻找古格。走了一个多小时,找到了正确的路径,等爬上山坡,来到古格遗址的下面时,腹部四周疼痛不已。更糟糕的是这里不售票,要返回到十公里处去买票,然后再上来参观。犹豫再三,感觉已经无力爬到半山腰的遗址。于是就在下面拍了几张照片,匆匆回去吃饭休息。

次日早上八点,天蒙蒙亮,就起床了。我们骑车到观景台去拍日照土林的片片。因为离家时间太久,加上身体严重不适,决定不再继续前往狮泉河去观赏班公湖,所以中午一点,带着少许遗憾,搭上班车踏上返回拉萨的旅程,从而完成了阿里之行。

曾经彪悍的古格王朝,现在却已灰飞烟灭。无论多么强大的人或物,最终只能是历史长河中的片段,能留下三言两语就很不错了。一切都是浮云啊。。。。。。。。。

  尾声

阿里转山委实让身体元气大伤,在回来后将近两个星期里,一直为转山后遗症所困扰,每次只要稍晚一会吃饭,所感觉到的不是肚子饿,而是腰腹四周酸痛难忍;每当工作时间略微长了一点,也会出现同样的症状。去年在西藏呆了二十天让我减了五斤体重,而今年十五天却使我瘦了十斤。长期以来,我一直注意自己饮食,尽量避免去饭店就餐,就是在家里也以蔬菜为主,很少吃荤菜。现在却反其道而行之,一有机会外出吃饭,我就像埃塞尔比亚饥民一样,专拣高热量,高蛋白的荤菜吃。与此同时,在这段期间,克制自己,减少打球的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即使自己体质一贯比较好,也用了将近一个月才把身体彻底调理好。

尽管身体状况很糟糕,但是怕时间拖久了,有可能会遗忘一些路上的细节,更主要是担心失去写作的激情,于是到家后的第三天晚上,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开始整理思绪和心情。也许是人在家里,心依旧失落在阿里,不等举笔,记忆的闸门就打开了,一路上点点滴滴的经历,像纪录片中的影像,栩栩如生地跳到眼前,仿佛昨日才发生过的。仅仅用了三个小时,就完成了游记的初稿。

转山结束后,同伴不止一次说,“以这次的经历,可以看出我们在高原的潜力。估计征服6200米没问题,甚至冲击6500的海拔也不是不可能的”。坦白说,作为一个没有皈依佛门的凡夫俗子,阿里之行的意义不在于洗刷过去的罪过,涤荡自己的心灵,以求佛祖的眷顾。人到中年后,对生命和生活的意义有了不一样的感悟,希望自己能做一个行者,在用脚丈量大地的同时,能用心去体会原生态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文化和民风。此外,我很欣赏“不走寻常路,只爱陌生人”这句旅行格言,所以常规的线路,常规的旅游方式已经从我旅行宝典中删除了。

阿里之行的成功,激起了徒步穿越墨脱的梦想,至于何时实现这个梦想,也不必刻意制定一个时间表,也许是明年,也许是后年,也许是……

(本文转自马蜂窝)

微信WeChat线上咨询


西藏旅游攻略网微信

Line线上咨询


西藏旅游攻略网Line

快速提问


你的旅行想法:
旅行日期:
旅客人数
(年龄在12岁以上):
年龄在2-11岁之间
年龄在2岁以下
姓名:
  • - 性別 -
  • 先生
  • 女士
即时通讯:
  • - 应用-
  • WeChat
  • Line
  • WhatsApp
  • Skype
电话:
* 邮箱:
正在提交中...
24小时内回复
您提供的上述信息将被谨慎地用于旅游安排、旅游创意交流或其他必要的目的。我们永远不会把你的信息卖给任何第三方。

为什么选择我们

  • 24小时内回复

    个性化旅行建议

    报价单

  • 100%定制旅行

    满意保证旅行计划

    灵活出行日期

  • 无忧假期

    私人导游和汽车

    全天候客户服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