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地区旅游娱乐服务设施主要以藏族的茶馆为主,配合部分宾馆的茶园,未形成规模化的旅游娱乐服务设施。
阿里地区旅游娱乐服务设施主要以藏族的茶馆为主,配合部分宾馆的茶园,未形成规模化的旅游娱乐服务设施。阿里旅游当局改则,地处美丽的羌塘自然保护区西南部、广袤的藏西北高原腹地。这里有热情好客、淳朴敦厚的牧民,有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和部落文化,有原生态的高原自然风貌、人文景观,有先遣连最早在藏北高原活动的遗址。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勤劳的改则人正在向小康、和谐、文明、平安、生态的改则阔步迈进。
传奇“羌塘人”
热情、敦厚的改则牧民,在世代游牧和狩猎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游牧文化、部落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据当地群众口口相传的历史传说和各种遗迹印证,早在公元7世纪左右,改则一带就有藏族先民活动的遗址。在今改则县洞措乡,就有当时被称作“门”的藏族先民的墓葬遗址——“门都力”(意为门人的墓葬)。但这一族群的后代在改则县没有任何口碑或文字资料记载,其变迁或消亡均无可考证。
现在生活在改则县境内的藏族,是改则、帮巴、色锅三大部落和若干个小部落的后裔。“改则”是当时最大的部落,其头人在清末曾被册封为世袭四品,“改则”的叫法是从族名——“改则”一词演变而来的。相传,改则部落是从青海迁徙而来,最早从青海来的只有7户,后又陆续迁来几十户,并居住在今天改则县的察布乡、改则镇一带;帮巴部落也是从外面迁徒而来的。17世纪,拉达克人举兵侵犯阿里地区,身为清朝敕封的西藏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蒙古汗王的兄弟——甘丹才旺亲帅3000名蒙、藏骑兵讨伐拉达克人,因帮巴部落头人在讨伐战役中勇猛善战、屡立战功,旧西藏噶厦政府允许其部落成员居住在今洞措乡和今措勤县一带;色锅部落是当地的世居部落,有历史考证的年代大概有900年,其后代如今大多居住在改则县南部麻米乡、物玛乡一带。狩猎是部落时期改则境内大多数部落成员获取生活资料的一种最重要方式。在改则各部落传统中,都富有明显的狩猎印记,人们甚至崇拜过去的狩猎英雄。狩猎英雄的故事,通过世代口口相传而得以传承。西藏和平解放初期,仍有相当一部分群众进行狩猎。今天,许多老狩猎人仍然保留着制作狩猎工具的高超技艺。
在逐水草而居的游牧过程中,改则牧民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游牧习俗和游牧文化,并且处处透着一股质朴的气息。比如,至今仍然在改则一带传唱的许多牧歌中,就有不少的吆喝、呼唤等词存在。体现在饮食、居住、出行、服饰等方面的文化元素,也都与游牧生活息息相关。以服饰为例,反映出其厚实、保暖、耐用的特点,虽然各部落之间搭配有所差异,但大多选择羊皮作为衣服主要的材料。男人穿着厚实的皮袄,佩带腰刀等饰品;女式服装除在材料上多用皮张外,还搭配了不同的色彩,色锅女装就采用了七种颜色搭配,象征着七色彩虹--相传这种服装是格萨尔王的妃子之一卓姆升天时所穿的,带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和文化色彩。
雄奇“羌塘景”
辽阔的草原,雄伟的雪山,铸就了改则人豪放、粗犷的性格。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热情待人是改则人最鲜明的特征。特别是在传统的赛马节上,牧民全家穿着节日盛装,备足酒肉,载歌载舞。此时,如遇客人,不管认不认识,牧民朋友都会非常热情地发出邀请,端上热腾腾的酥油茶、新酿的青稞酒、大块的羊肉让客人品赏,使客人流连忘返。酒足饭饱之后,他们还会邀请客人在燃烧的火堆旁跳上一曲锅庄舞。
改则县至纯、至真的高原自然风貌、人文景观,是境内外游客观光、旅游、探险的理想之地。美丽的夏岗江雪山、神奇的麻米湖、古老的麻米寺、无人区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和原生态风光,都是令人心仪的好去处。
据传,夏岗江雪山原是一位美丽的少女,许配给了阿里有名的神山岗仁波齐做妃子。在远嫁岗仁波齐的途中,被改则洞措境内一个阴险的老头扎古朗强暴,悲愤之余,她化成了千年不化的雪峰,并在雪峰下生出一眼清澈见底的温泉。我们猜测,这眼汩汩上冒的温泉,是少女一直在流淌的幽怨的眼泪,是她在对扎古朗进行着无声的控诉。
麻米湖是冈底斯山脉东北部的一个盐湖,传说是神湖玛旁雍错的右眼,湖水会根据天气的不同变化而呈现不同的颜色。在与麻米湖隔湖相望的古昌山中坐落着麻米寺。据传,早在900多年前,一位得道高僧欲在此地修建一座寺庙,正当他为选址伤透脑筋之际,得到了一只神鹰的指引。神鹰说:“我在哪里降落,你就在哪里建寺。”说罢,那只神鹰降落在了古昌山中,于是,高僧就在此修建了麻米寺。
新奇“羌塘车”
白驹过隙,岁月如风。当我们从那些久远的历史中回到现在、凝视改则县时,同样发现了很多令人心醉的景象。其中,那活跃在羌塘草原上的牧民车队--改则县个体运输大队,让我们看到了新时期改则人崭新的风貌。
过去,改则的牧民只知道赶着牲畜去放牧,羌塘草原是他们展现矫健身姿的最辽阔的舞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则牧民开始盯上了外面的世界。80年代中期,改则县部分牧民通过贷款购买了汽车,当起了个体运输户,多姿多彩的市场就成为了牧民们角逐的另一个宽广的舞台。仅在1984年到1986年的3 年中,全县个体户跑运输的收入就达到了80多万元。看牧民们手里有了钱,改则县政府一鼓作气,提出了要把所有的个体车辆组织起来,走联营发展的道路,更好地扩大经济效益。
1987年,一个由55辆老式“解放”卡车和3辆“东风”卡车组成的改则县个体运输车队成立了。县政府在提供2万多元贷款作为周转资金、开办驾驶员集训班的基础上,还派出有技术、会经营、懂管理的同志协助车队工作。有上级部门的引导,改则县个体运输车队很快有了大发展:1988年,他们实现总收入120多万元,车均2万元。到2005年,车队收入再创新纪录,达到了260多万元,为全县人均收入增加了190元。
任个体运输大队麻米分队队长的巴桑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按照父辈们的生存轨迹,改则人只能与马背、帐篷、牧群和旷野为伴。然而,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改则人选择了前所未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小时候,有一次牧羊时,我突然看见一只庞然大物吼叫着冲过来,吓得我丢下羊群拼命地跑。没想到,我现在却驾驶上了这个大家伙。”巴桑有声有色地描述他第一次看见汽车时的窘相。
巴桑是个跑起车来不怕累的人。这些年来,多少个春夏秋冬,多少次冰风雨雪,他大部分时间是在驾驶室里度过的,历经千辛万苦,安全行车98万多公里,他自己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他拿1.8万余元盖起了3间新房,购买了彩电、洗衣机、小型发电机等中、高档电器,自己在家里就可以发电,生活可谓富有现代气息。他的妻子原来也是牧民,现在成了车队的加油员。巴桑家现有存款15万多元,但在车队还不算是最富的。
相关链接:羌塘,是指藏北高原,藏语意为“北方的草坝”,包括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北、昆仑山脉以南的广阔地区。该区地势高,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区内有众多的神山、圣湖和奔流四方的江河,有浩瀚的草原和冰川、温泉、地热。羌塘,是“世界屋脊之屋脊”,年平均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下,且长年干燥、多风、缺氧。改则在西藏民主改革前,为改则、帮巴和色锅三大部落之地,“改则”、“色锅”、“帮巴”原是族名,后演变为部落的名称,分别隶属于西藏噶厦政府和后藏的扎什伦布寺管辖。1960年10月改则县人民政府成立。
(本文转自改则旅游政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