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嘎是藏区特有的一种建筑材料,是风化的石灰岩或沙粘质岩类被捣成的粉末,其主要化学成份是碳酸钙,具有一定的粘性。
阿嘎是藏区特有的一种建筑材料,是风化的石灰岩或沙粘质岩类被捣成的粉末,其主要化学成份是碳酸钙,具有一定的粘性。多铺设在藏式建筑的屋顶或地面,施工时,先将大块的阿嘎碎石和水混合后铺于地面或屋顶,再以人工反复夯打,直至将其砸实、磨光,建成后平整、光滑、坚实,不渗水,有如水泥。
在哲蚌寺的阿巴扎仓,我被一阵悠扬的歌声吸引,循着声音的方向,注意到这是来自于正在施工的青年男女。虽然听不懂他们所唱藏语的内容,但却能够感觉到他们内心的纯净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在西藏,阿嘎分布较广,主要在雅鲁藏布江水系的谷地。阿嘎土的抗水性能主要是靠夯打密实和浸油磨光。制作方法是:在建筑物的上层铺约10厘米厚的粗阿嘎,人工踩实后,用石块和木棒蘸水拍打,边拍打边铺稍微细碎的阿嘎,如此一层比一层细。将阿嘎夯成土,一定要不断地加水,使土充分吸收,直至起浆。阿嘎土防水层的拍打质量视时间而定,相同面积夯实、拍打的时间越长,质量越好。还要抹上用槐树皮熬的浆汁,同时用坚硬的石块磨光找平;再涂刷多遍菜油或化开的酥油,渗入阿嘎土层深处。
阿嘎土作为建筑材料,早在吐蕃时期就已被采用。时至今日,西藏地区还在普遍使用这一建筑材料。
打阿嘎时,施工者排成几队或排,各拿一柄底端呈圆形、高低与人相当的木杆,唱着曲调悠扬动听的劳动号子,动作优美而整齐地上下夯打,节奏统一,载歌载舞,劳动的工地好似成为集体歌舞表演的舞台。如果需要修整的地表面积很大,载歌载舞的施工者甚至可多达数百人,边唱边夯,场面非常壮观。
由于阿嘎土本身的土质特点,因此抗水性差,其内部的粘性材料容易被雨水冲刷,在日晒雨淋下变得越来越粗糙,导致漏水,因此打阿嘎土也成为藏式建筑维护保养的一项常见内容。
在西藏,很多重要传统建筑的屋顶平台和地面都是由阿嘎夯筑而成。因为阿嘎土的特性,清洁这些建筑的表面不能用水冲洗,而只能用羊皮沾少许酥油擦拭。在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寺院里的僧人特别注意对阿嘎地面的养护,由于经常用心保养,最后这些建筑的地面如同水磨石一样光滑、亮洁、平整。
大殿顶层的阁楼里面木质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有的部位看上去还很严重,藏式建筑的外表敦实稳固,但年久失修,内部也需要经常保养。
哲蚌寺里我听到的打嘎的歌声,是我这次西藏之行若干美好记忆中最美的一部分,我相信,多少年过后,这种感觉仍旧和现在一样,虽然那歌声我说不出名字,也没有记住它的旋律,但它好似还回荡在耳旁,尤其是那些忙碌又美丽的场景,就在眼前。。。
(本文转自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