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人心肠的西藏行

拉萨游记攻略

醉人心肠的西藏行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休假时间了。去年我和儿子沿着西南出海大通道到西南几省游历,收获颇多。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休假时间了。去年我和儿子沿着西南出海大通道到西南几省游历,收获颇多。今年和儿子商量,准备进藏去,一是了却我没有走通川藏线的心愿,二是让儿子了解什么叫苦。以我的经验,能够在西藏走下来,还有什么苦不能吃呢?

  (一)第一天
  西藏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前藏后藏,北藏南藏,大一些的寺庙和高山、极高山都曾游历过。但心里总想到那个地方去。一提起到西藏,心里总是有一种莫明的激动。

  定下到西藏后,我们决定开车进去。先约好了几个朋友,大家都兴致勃勃。但临到要出发的时候都以各种理由推脱了。我特地约了儿子在北京的一个小朋友,但也没有成行。只有一个朋友的一家三口愿意和我们一起进藏。

  同行的朋友很认真,两口子又是上网查网友记录又是查地图,还做出了具体的日程安排表,专门送给我看。由于走之前的工作很忙,我没有仔细研究他的日程安排表,只是随意地翻了翻。凭以往的经验,再好的计划都不如出去以后的变化快。我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

  七月二十八日下午,我们出发了。具体线路是由青藏线入藏。下午一点二十八分,我们开车上路,经过成绵高速、绵广高速进入陕西。儿子没有经常用到这个“陕”字,读成“XIA”音,沿途我都以此来取笑他认字不认真,读白字。车过川陕交界的棋盘关,进入陕西的宁强县,不久驶上勉县到汉中的高速路。晚上七点五十四分,到达汉中市。当天行程604公里。

  上个世纪,我和儿子走过这条路,那时他还小,基本记不得当时的情景了。那时的路特别难走,车的时速每小时在三十公里左右。翻跃棋盘关时,山路特别险峻,让人一点也不敢掉以轻心。比较起来,现在的公路好多了,人也相应地轻松了许多。

  汉中是陕西省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交通发达,南接四川,西临甘肃,东过安康连湖北。汉水就从城南缓缓流过。汉水冲击成了汉中小平原,在秦岭以南形成了一个小盆地。

  汉中因公元前207年被西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刘邦的居地而出名,讫今2000余年而不衰。其间,以成为三国群雄表演的历史舞台而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更深的印象。现在汉中境内的张良庙、萧何追韩信处、封将台、定军山、武候祠等,让人感觉古人并未远去,金戈铁马之声尤回响在耳边。

 (二)第二天
  7月29日上午7点48分,我们离开汉中,经汉水,沿褒水北上,进入秦岭山中。在留坝张良庙前停车留影后,开始翻越紫金山。此山不高,但路全为盘山道,让人特别留心的是山上的植被,感觉行走在原始森林之中,空气中的氧气充足,忍不住放下车窗伸出头去贪婪地吸上几口。


中午时分到达凤县,原定在此吃饭,但看时间还早,又往前赶,经过甘肃两当县水宁镇时,两边农民卖西瓜的机动农用三轮车堵住了前进的路。绵延三四公里的瓜车和人流。天上白花花的太阳,让人心烦气燥。看看毫无移动的迹象,掏出手机打122,请求交警前来疏通。久候不来,只有去和想走的司机一道自行疏通道路。好话说尽,道理讲完,总算是开始挪动了。虽然觉得自己运气有点背,但与路旁卖瓜的农民比起来算在天堂了。两角钱一斤的西瓜,还不知何时能卖掉?你说农民惨不惨?这样一想,心里亮堂多了,心情也随之愉快起来。离开水宁不久,我们赶到了徽县,决定在此吃中午饭。徽县的一条主街上有两个牌坊,显得年代较久远。

  走进街边的小吃店,看到别人都是吃面。我们也点了几份。待得老板娘端上来后,才觉得北方人的豪爽和朴实。虽然是小份,但那个量让我这个成年人都吃不完,且价格特别公道。由此觉得生活在此方的人少了很多计较,也会少很多烦恼,生活也会简单得许多。此谓民风淳朴!

  饭后我们快速赶路。进入甘肃后,逐步走出秦岭的崇山峻岭,沿途两边的植被减少了。少了些绿色,多了些黄色。下午四点多,我们到达天水市。原想到麦积山风景区去参观,但由于在城里找路耽搁了一些时间,于是决定不去,直接向兰州出发。

  我知道天水是在读《三国演义》时了解的。小时候,我家老大不知从那个地方借了一本古版的《三国演义》,字是繁体,且是竖排,前后缺失了很多页。就这样一本书,让当时认字不多的我爱不释手,连估带猜,两天就读完了。书中记载的孔明收姜维的故事就发生在天水一带。我的车过天水市时,心中就有一种十分熟悉的感觉。

  下午7点46分,我们到达兰州市,在兰州到西宁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吃了晚饭后继续前进。晚十点多钟到达西宁市,住西宁市民族饭店。

  兰州和西宁以前都没有到过,但看兰州周围的山,几乎没有一棵树,长的草都是稀稀拉拉的。除了一条混浊的黄河水外,不见其它溪流。确实够荒凉的。兰州是中国陆域的几何中心,在大西北处于“座中四连”的独特地理位置。相比而言,西宁就清秀得多了。西宁市平均海拔2275米,属大陆高原半干旱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避暑胜地。城市周围植被良好,一看就知道适合人居住。

  从早上出发到现在,行程908公里,用时十四小时余。除秦岭山中的600余公里山道外,其余都是二级公路和高速公路。从天水以后,路就比较好走了。不过路越好,越要注意不违犯交通规则,因为交警时刻盯着行路的人。

(三)第三日 
7月30日上午8点17分,按照安排的日程,我们向青海省湟中县出发,那里有一个此次行程的重要去处--塔尔寺。

  座落在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之南隅莲花山中的塔尔寺,是雪域伟大的导师、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系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丛林之一。塔尔寺藏语称“贡本贤巴林”(意为十万尊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 

  宗喀巴(1357-1419),雪域伟大的导师,藏传佛教善规派开创者,拉萨甘丹寺的创建者,拉萨祈愿大法会的首创者,一世达赖喇嘛与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的上师,是一位杰出的佛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和宗教改革家。公元1357年在现今的塔尔寺大金瓦殿处诞生,1419年在拉萨甘丹寺圆寂。宗喀巴大师博采众长,开创了格鲁派的清静法门,著书立说,将藏传佛教的显密理论,置于圆满境地。六百年来,大师开创的清静教法,博大精深的显密理论,远播雪域内外,恩泽瞻部众生。 

  据藏文古籍《塔尔寺传》记载:“宗喀巴大师的美誉遍覆三域,蔚蓝天空庄严殊胜之下,慈云如被、洁白无瑕的莲花山中,有其尊身诞生之处,它是第二蓝毗尼园(蓝毗尼,佛陀诞生处,位于尼泊尔境内),为普陀珞伽主达赖喇嘛与极乐刹主一切智班禅额尔德尼为主的许多大德亲临作加持的圣地,是具足明智,解脱二种功德善巧成就者自然聚会的修习圣地,是一切有情的福善所生的佛土,是普遍传称尊胜四方的大寺院-贡本贤巴林。”贡本贤巴林指十万狮子吼佛弥勒洲,是塔尔寺的藏文名称。 

  圣人宝贝佛是对宗喀巴的尊称,藏语“宗喀”意思是“西宁湟水流域”,藏语“巴”意思是“的人”。塔尔寺最珍贵的圣物是宗师诞生时剪脐带滴血处生出的一株树叶脉纹自然显现狮子吼佛像的旃檀树(菩提树)。菩提树根向四方延伸,如身之四肢展开,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法流渊源。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宗师的母亲以菩提树为核心建成莲聚塔,1560年,高僧仁青宗哲坚赞在莲聚塔左侧建成弥勒佛殿,先建塔,后成寺,汉文始称“塔尔寺”。 

  经历代高僧大德修葺扩建,寺院形成了由众多殿宇、经堂、佛塔、僧舍等组成的融合藏汉艺术风格的建筑群。总占地面积为四十万平方米。历史上鼎盛时期住寺僧众达五千人。

  寺院设显宗、密宗、医学、时轮四大札仓(学院)。入寺僧伽先习显教,后修密法;讲闻经律论三藏教典,修持戒定慧三无漏学。历代以来,高僧大德层出不穷。

  寺藏文物琳琅满目,典籍浩如烟海。壁画、堆绣、酥油花堪称塔尔寺艺术三绝。其瑰丽壮观的建筑艺术名闻遐尔,是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奇葩。

  寺的规模宏大,最盛时有殿堂八百多间,占地达1000亩,不但是我国喇嘛教六大寺院之一,在全国及东南亚一带也享有盛名。寺院建筑分布于莲花山的一沟两面坡上,殿宇高低错落,交相辉映,气势壮观。依山势起伏,由大金瓦寺、小金瓦寺、小花寺、大经堂、大厨房、九间殿、大拉浪、如意宝塔、太平塔、菩提塔、过门塔等大小建筑,组成完整的藏汉结合的建筑群。   

  独具风格的梵宇佛殿壮丽辉煌,以藏文百科全书著称的《甘珠尔》、《丹珠尔》、《宗喀巴师徒全集》为代表的藏书浩如烟海,以壁画、堆绣、酥油花为代表的寺内文化丰富多彩,珍藏的各种造型精美的文物琳琅满目。民族文化的融汇,教育中心的形成,使塔尔寺成为文化艺术的宝库和国家级的博物馆,是研究我国藏传佛教和藏族文化的基地。  

  寺设显宗吉祥讲修院,密宗具德胜乐院,时轮具种慧明院,医明兴盛利生院。五大学院闻思五明(五明又有大小之分,大五明指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小五明指诗词、韵律、修辞、戏曲、星算),修持四续(四续指事续、行续、瑜伽续、无上瑜伽续),仪轨严谨,体制完善,高僧学者,层出不穷。

  塔尔寺“艺术三绝”留给人的印象最深。相传酥油花源于西藏,唐文成公主与土蕃王松赞干布结亲时,曾从长安带去一尊佛像供奉在拉萨大昭寺内。严寒的冬季,无鲜花献佛,信徒们为了表示敬意,就用酥油制成花,供奉于佛像前。从此相沿成了藏族人民的习俗。1594年,酥油花传到了塔尔寺,经该寺艺僧苦心钻研,使其在题材和工艺上有了新的发展,成为塔尔寺独有的一种高超的油塑艺术。     酥油花是用酥油(奶油)塑造各种形象的一种独特雕塑艺术,也称油塑,是藏族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塔尔寺的酥油花在整个藏区负有盛名,被称为“艺术三绝”之一。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晚上,是塔尔寺酥油花灯会,两座高高的花架竞相辉映,供人们欣赏绝妙的酥油花艺术。塔尔寺酥油花的制作,有一套完整的机构和科学的程序,制作酥油花的地方叫花院,塔尔寺一直有上下两个花院。在高原严寒的气候条件下,僧艺们将洁白的酥油,经过洗揉、制胎、敷面、描金束形、上盘等复杂的程序,便形成一幅具有故事情节的壮观恢宏的浩大场景。酥油花艺术不仅仅只反映花卉,而它所表现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佛本生故事和八大藏戏等的传统题材,又有《开国大典》、《开山修路》等的现代题材。酥油花艺术继承藏传佛教艺术“精”、“繁”、“巧”的特点,其设计、制作自古是师徒口手相传,一般都在封闭的环境里精心制作。由于两个花院在题材和制作工艺上互相保密、封锁消息,长期以来各自都形成了一定的独立流派,他们在竞争中发展,每年都以新的面貌,新的技艺展示各自的成果。一座高高的花架上,山川河流、楼宇亭阁、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布局错落有致,景物万象,尽收眼底,其间部署的人物有二、三百个,他们大到一两米,小到几厘米,个个刻画细腻、比例谐调、各俱情态、栩栩如生,有的人物还象木偶一样能来回走动,更增添了生动而神秘的气氛。纵观整个花架,色彩艳丽、布局严谨、首尾融通、气势磅礴,在佛灯辉映下,流光溢彩,气象万千,使光彩夺目的历史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前总书记同志还为酥油花题了字。

  壁画是历史最悠久的绘画形式之一,分为粗地壁画、刷地壁画和装饰壁画等几种。青海藏传佛教寺院中壁画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青海壁画多用两种绘制方式,一种是直接绘制在经过处理的墙面上,也就是刷地壁画;另一种是绘制在大块布料上,绘制时先按墙面的尺寸做好木框绷架,把经过浸泡、磨压、刷胶处理的表面柔软平滑不露布孔的画布绷好,然后用工笔重彩进行绘制,再将绘制好的布画镶嵌到墙面,属于装贴壁画。其手法完全同于唐卡,只是把面积放大了。

  壁画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从佛教陀菩萨、佛经仪规、经变故事,到民俗风情、民族历史,无所不有。壁画的设计绘制,依据《造像量度经》等绘画典籍规定的度量比例完成。壁画一般都充分运用造成型对比,使抽象的形体与具象的形体相结合,还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塑造形象。绘制壁画,多用纯矿物质颜料,着色牢固,经久不变色。线描勾勒上,用笔流畅自然,以工整细腻为主,画面富于装饰性,壁画既讲究宗教题材的规范要求,又讲究同佛教环境谐调统一的艺术效果,由于幅幅壁画绚丽多彩、金碧辉煌,很好衬托了殿内佛像和佛堂建筑,达到了宣传佛教教义震撼人心的效果。

  堆绣是塔尔寺独创的藏族艺术品种之一。它用各色的绸缎剪成所需要的各种形状,如佛像,人物花卉,鸟兽等,以羊毛或棉花之类充实其中,再绣在布幔上,由于中间突起,有明显的立体感。该寺大经堂内悬挂有“十八罗汉”等堆绣艺术产品。堆绣包括刺绣和剪堆,内容题材大都是佛教故事和宗教生活等。制作精细,图案别致,形象生动,繁复奇绝,是该寺独特的传统艺术,是僧侣艺术之佳作。其工序有图案设计、剪裁、堆贴、绣制、个别图案部分上色等。以堆贴为主,绣制为辅。堆绣分平剪堆绣和立体堆绣两种。平剪堆绣是将剪裁成的各色布料图案堆贴在设计好的白布上,再用彩线绣边而成。而在手剪的图象内垫上棉花或羊毛使图形凸起。然后粘绣在对称的布幅上,再将堆绣好的不同形状的图象用绣缎联成一个巨幅画卷,构成一组完整的画面,悬挂于殿堂之上,所堆绣的形象富有立体感和真实感,称为立体堆绣。堆绣题材主要选择佛像、佛经和罗汉故事,也有神话传说中的“蟋桃会”和“八仙过海”画面,注重人物形态的塑造。讲究各色绸缎的选用配置。该寺大经堂中悬挂的“十八罗汉”,就是堆绣艺术珍品,其粗犷中最细腻,点滴中见绝妙,技巧精湛巧夺天工。

  参观完塔尔寺已近中午时分,参观途中碰到很多从拉萨坐火车下来朝寺的信徒,比较而言,我们更加虔诚。只是更多理性地看待宗教对人的影响。

  离开塔尔寺,北上多巴,经湟源县到达青海湖景区。  

  青海湖古代称为“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藏语叫做“错温布”,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语称它为“库库诺尔”,即“蓝色的海洋”。它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它比著名的太湖大一倍还要多。湖面东西长,南北窄,略呈椭圆形。乍看上去,像一片肥大的白杨树叶。青海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话:“身背炒面绕大湖,跑垮好马累死鹿”。拥有4456平方公里面积的青海湖浩瀚神秘,是大自然赐予青海高原的一面巨大的宝镜,清澈碧蓝的湖面上那微微泛动的波澜似乎在悄声述说着一个古老的传说……

  青海湖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环抱,举目环顾,犹如四幅高高的天然屏障,将青海湖紧紧环抱其中。从山下到湖畔,则是广袤平坦、苍茫无际的千里草原,而烟波浩渺、碧波连天的青海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翡翠玉盘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间,构成了一幅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壮美风光和绮丽景色。

  夏季的青海湖畔山清水秀,辽阔起伏的草原就像是铺上一层厚厚的绿色的绒毯,数不尽的牛、羊、马犹如五彩斑驳的珍珠撒满草原,湖畔大片整齐如画的农田麦浪翻滚,菜花泛金,那碧波万顷,水天一色的青海湖,分不出究竟是湖还是海。

  看到在湖边忘情浏览的人们,真替这些地处内陆无源见海的人感到高兴。

  青海湖上的鱼雷发谢试验基地增加了湖的神秘感。湖中的海心山和鸟岛都是旅游胜地。可惜我们没有时间上去游玩。

  青海湖吸引人的另一个地方在于环湖自行车赛,由于湖的周长超过360公里,且地势平坦,地处高原,每年的赛事都十分隆重。我们在现场还看到很多自行车爱好者沿着赛道前进。


离开青海湖景区,我们向格尔木市进发,原定在茶卡住宿。车沿青海湖边。先后经过江西沟、黑马河等地,到达茶卡时天色尚早,且见茶卡十分原始,不像有住宿的地方,于是继续向前,晚6点到达都兰县宾馆。

  沿途碰到很多骑自行车到西藏的学生,本来都觉得自己开车很辛苦,但看到这些人的体力付出,才觉得自己的体力付出实在不算什么。

  都兰县位于海西州境东南部。面积50000平方千米;人口5.3万人。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回、土等少数民族。由于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隅,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全境可分为汗布达山区和柴达木盆地平原两种地貌类型。戈壁、沙漠、谷地、河湖、丘陵、高原、山地等地形依次分布。境内有沙柳河、托索河、察汗乌苏河等大小河流40多条。属高原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均温2.7℃,年降水量179.1毫米。除了有人居住的场镇有一些绿洲外,其余都是茫茫戈壁和黄褐色的高山,比较荒凉。

  我们所住的都兰县宾馆是县城最好的宾馆,其实按内地的标准也就是一个招待所。在我们后面陆续到了一些自驾车旅游者,由于没有房间,很多人不得不继续向前。一位浙江的自驾车旅游者带着老母亲和妻儿,一路从宁波走来,经过北中国区域到达甘肃的敦煌,过格尔木到达都兰。一家人精神状态极佳,大有非把大中国走遍不可的气势。我们邀请他一道上拉萨,从川藏线到四川旅游。由于其母健康的原因,不能与我们成行。当下,像这种既照顾自己妻儿,又能把老人拉在一起外出旅游的男人实在是太少了。

  当天从西宁市出发,行程共456公里。

(四)第四日
  7月31日上午8点25分,离开都兰宾馆前往格尔木。一出都兰县城,沿途都是戈壁,远处的山上一点绿色都看不到。我和儿子商量,放点绿色植物在车上,以免视觉疲劳。不过,那路实在是太好、太直。十多公里没有一个弯道,笔直的像一条线。在阳光的照射下,路面一道道地出现水波,让人不敢粗心大意。路边不时掠过骑车游人和修路的工人,除此外,绝难再见到行人。大可不必担心有人或牲畜突然从路边冲出。

  12点钟,我们到达格尔木市。行程仅353公里,时速达到100公里。

  在格尔木市进城时,我们在路边加满了油,油价比内地便宜0.2元钱。从加油站出来走了不到100米,一个交警拦住去路,理由是超速。随之在我们后面被拦下的都是陕西、北京、山东等地的车,青字头的车一个也没有,不但格尔木市本地的车没有,青海省其它地方的车也没有。我们找交警理论,交警回答得很客气,“你们能够开车到格尔木来旅游,难道还出不起200元的罚款?”,让人苦笑不得。只有掏钱认罚了事。真是出门行路难啊!像这种与过去行走江湖被人索要买路钱有什么区别呢?此山是人开,此路是人修,要想从此过,留下过路钱吧!好在这些交警只要钱,不要命,还能让人勉强接受。

  到格尔木市宾馆住下后,吃过午饭就往盐湖前进,顺带游览一下格尔木市区。十年前,我从西藏出来,在格尔木住了一天,当时一帮年轻人在当地接待单位陪同下,在郊区一个蒙古包里喝酒,从下午直喝到晚上十点多钟,又唱又跳,直喝得人事不醒,回到宾馆吐得一塌糊涂,全靠同行的一个女同志照顾,至今心存感念!

  1954年春天以前,格尔木(当时称为噶尔穆)只不过是地图上一个名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慕生忠(此人是沈阳慕马大案主角慕绥新的老父亲)带领人马来到这里,空旷的原野上没有一顶帐蓬和一棵树,只有枯草和大漠戈壁。随行同志问,格尔木到底在哪里?慕生忠说,“格尔木就在脚下。帐蓬扎在哪儿,哪儿就是格尔木。”格尔木是蒙古语,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辖区由柴达木盆地中南部和唐古拉山地区两块互不相连的区域组成,总面积近12万平方公里。市区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南部格尔木河冲积平原上,市区平均海拔2780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全市人口27万,城市人口占90%以上,平均年龄32岁左右,现有汉、藏、蒙古、回等2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90.2%。

  我们所到的察尔汗盐湖,是中国最大的钾镁盐矿床。矿区位于格尔木市北65公里处,东西长204公里,南北宽20公里~40公里,面积为5856平方公里,比青海湖多1276平方公里。万丈盐桥就是建立在盐矿上。回望格尔木市区,虽然一片荒凉,但却富甲天下,老天真人待人公平,把绿色从格尔木拿走,又把无尽的矿藏放到了格尔木。 
 
(五)第五日 
  格尔木的休整半日,是为了第二天一早进藏做准备。8月1日凌晨5点过5分,我们从宾馆出发,天空一片漆黑,城市的路灯也只有几盏发出浑黄的光,没地方吃早饭,也就只好不吃了。循着路牌,一路走上了世界著名的青藏线。

青藏公路。这条修建于1954年的公路,被当地人称之为天路,因为它蜿蜒曲折横卧在地球第三级的青藏高原上。这是一条繁忙的公路,它担负着85%的进藏物资、90%的出藏物资的运输。而当年修建这条公路慕生忠将军,也因这一历史功绩而被人们尊称为"青藏公路之父"。它穿过素有"生命禁区"之称的青南高原和羌塘草原,这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每年冰冻日近三百天,年平均气温零下五度,最低气温达零下40度而空气含氧量不到海平面的一半。这条公路穿越昆仑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及长江和怒江上游的十条河流。格尔木市至拉萨的距离是1156公里。当年慕生忠将军带领的队伍仅用了七个月零四天的时间全线打通,这在中国公路史上是个创举,在世界公路史上也是罕见的。有两首民谣道出了青藏线的险恶环境:"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氧气吃不饱";"上了五道梁,难见爹和娘"。

我当年从拉萨下来的时候,坐的是别人开的车,也是早上四点钟出发,一直走到晚上2点多,整整走了22个小时。那时年轻,车里年轻人多,一路说说笑笑就过来了,不觉得有什么艰险和困难。不同的是此次是自己开车,且年龄也增长了十岁,是否还能像当年一年顺利走过这条路,心里没底。更何况带着一个儿子,究竟他身体能否适应高原气候,还不得而知。

  从格尔木出发,摸黑走了很长一段山路,感觉车毫无动力。我知道是上了高原汽油燃烧不充分的缘故。直到不冻泉,天边才露出亮光。此时翻看地图,才知道已翻越了昆仑山口。可惜天黑,没有领略到昆仑山的雄伟。

车过五道梁,进入可可西里地区,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纪念牌前照相时,碰到几辆从格尔木上来的陕西的自驾车。车上的人还拉着横幅在牌前留影。此时太阳出来了,早上为了防寒穿上的毛衣在太阳的照射下感觉到有些发热,儿子一会儿脱下毛衣,一会儿上车又穿上毛衣,感觉特别麻烦。但在高原上我一点也不敢放松,随时监督他穿衣脱衣,以免发生感冒,影响后来的行程。

青南草原上一片嫩绿,紫色的小花开满了原野,悠闲的毛牛在山冈上漫步,看不出是在吃草还是在呼吸早上新鲜的空气。成群的藏绵羊埋头进食,旁边没有牧羊的人,也许这些羊从它出生以来就不知道家在那里,只是不断地吃,不断地长膘,最后被牧人变成别人餐桌上的美味。

突然,儿子一声惊呼:"藏羚羊!"我斜眼一看,离公路不到十米的地方确实有一只藏羚羊,高昂着头,神情专注地凝视着太阳升起的地方。我不敢突然刹车,害怕惊跑了它。缓缓减速,停在离它近40多米远的地方,轻手轻脚地下车,对准它进行拍摄。儿子的兴致最高,因为他十分关心这类生物,特别了解为什么藏羚羊那么珍贵。他把每只藏羚羊标价为20万元,在他的相机里拍下一只就好像他也有了20万元。那只被我们父子久久注视的藏羊十分配合我们,知道我们来得太远,不容易见到它,直到来了一辆大货车,它才不情愿地向远方跑去。

能够在路边近距离看到藏羚羊,说明我们国家对此进行的保护是卓有成效的。索南达杰们的血没有白流!

  与青藏公路并行前进的还青藏铁路,这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青藏铁路有九个世界之最,即: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起自青海省西宁市,终抵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冻土隧道---风火山隧道。风火山隧道位于海拔5010米的风火山上,全长1338米,轨面海拔标高4905米,全部位于永久性高原冻土层内,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横跨冻土区最长的高原永久冻土隧道,有"世界第一高隧"之称。世界上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昆仑山隧道。昆仑山隧道洞口海拔达到4648米,这里6月飞雪,一天四季,氧气含量只有内地平原地区的一半,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0多摄氏度。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火车站---唐古拉车站。唐古拉车站位于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山垭口多年冻土区,占地面积约7.7万平方米。世界最高的高原铁路铺架基地---青藏铁路安多铺架基地。青藏铁路唐古拉山至拉萨的第一站,便是地处海拔4705米的青藏铁路安多铺架基地。青藏铁路线上最长的"以桥代路"工程---清水河特大桥。清水河特大桥飞架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全长11.7公里,是青藏铁路线上最长的"以桥代路"特大桥,也是整个青藏铁路格拉段建设的重点控制工程。青藏铁路第一高桥---三岔河大桥。三岔河大桥地处海拔3800多米的高山峡谷中,全长690.19米,桥面距谷底54.1米。它共有20个桥墩,其中17个是圆形薄壁空心墩,墩身顶部壁最薄处仅有30厘米。长江源头第一铁路桥---长江源特大桥。长江源特大桥全长1389.6米,共有42孔,跨过约1300米的宽阔河床。桥址所在的沱沱河流域是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腹部的大河融区,兼有冻土及融区的双重特性。世界高原冻土铁路最高时速---建成后的青藏铁路冻土地段时速将达到100公里,非冻土地段达到120公里。

正是因为有这么多世界之最,才吸引了全世界人民的眼球。青藏公路与铁路相互交织着翻过高山,越过草原,前往拉萨。就像两位亲兄弟,时而相互拥抱,时而分道扬镳,相隔最远处在唐古拉山口,我们在公路上再也看不见铁路的踪影。虽然都是路,但铁路就像母亲的小儿子,受尽了宠爱,逢山穿洞,遇水架桥,生怕它受了委曲。而公路则不同,逢山爬山,遇水下河,历经磨难,九死一生。更多的人出门旅游都愿意选择铁路,而不是公路,那份颠簸一般人是受不了的。

走过青南草原,路开始向上延伸,路的那一头在天边,看不见头。走着走着,忽然就进入了山区,心里知道是唐古拉山口要到了。我不敢向儿子提到唐古拉山口的海拔,怕他有心里反应。只是让他把摄像机拿出来,对准我们要走的路、雪山、青草进行拍摄。


我十年前过这个山口的时候,天气变化很大,一会儿是太阳,一会儿是大风,一会儿是冰雹。在这种天气下感觉到空气特别的稀薄,人在车里都喘不过气来,更不要说在车外停留了。正过山口的时候,几个女生硬要下来照相,藏族司机只得十分不情愿地把车停在路边,让我们下去,在唐古拉山口的纪念牌前留影。司机也是一番好心,怕我们受不了高原的强烈反应。上得车来,人们都累得直喘粗气,我把灌装氧气打开后直接向车内喷射,过了好一会儿,大家才缓过气来。

这次过山口,天气特别好,晴空万里。人的心情也特别顺畅。让人不可想象的是,山口上还搭着几个帐篷,一群小孩在路边玩耍,藏族妇女在坡上的小沟里淘洗着衣服,耗牛、藏绵羊在草地上啃吃青草,好一派牧野风光。纪念牌边的空地上还有一块招牌,"欢迎照相,立等可取"。看来有人占领了这个地方照相的商机。同样是人,他们就怎么能在海拔5000多米的山上生活呢?!
我和儿子照完相后,赶紧上车,因为看似大太阳,但风太大,5000多米的高山上,温度在夏天也只有十多度,加上过往的大货车特别多,扬起的灰尘让人窒息,看景的心情被搅得一团糟。

对比而言,这次过唐古拉山口,没有刺激。

  青藏沿线的兵站特别多,我们经过的先后有著名的二道沟兵站、温泉兵站、唐古拉兵站等。地图用兵站来标名,因此可知此地除了有兵站这个单位外,概无其它人类活动遗存。

兵站的存在,为这条天路增加了更多的安全因素。人民解放军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仍然在人们心中是最安全的一群人。沿途步行进藏的、骑自行车进藏的都是以兵站为住宿地。一些自驾车旅游者也有时在兵站寻求帮助。这就是为什么这条路如此艰险却仍然有那么多人走的主要原因。

我们看到兵站的兵很少,但却守着一个巨大的兵营。那是一种等待,战友们来后,这里肯定十分热闹,到处停得整齐的军车,进进出出的军人,不但会激动守兵站的兵,也会给周围的雪山、草地带来欢乐。

但军车、军人离去后的日子是难熬的。人最怕的就是寂寞。没有人和你说话,周围是看惯了的景,长此下去非得崩溃不可。

我佩服这些勇敢的兵!

  青南草原夹在两大山系之间。北有昆仑山脉,南有唐古拉山脉。两大山脉都是极高山,其间有众多的终年积雪的雪山。这些雪山,是青南草原的保护神,使青南草原宛如一个小盆地。雪山上融化的雪水滋润了整个青南草原。也使这里成了三江的源头,滋养了整个中华民族。

公路两边,湖泊星落棋布,河流纵横。人在车上,无法判断河的流向,不知是向东还是向西?

早上的朝阳光芒万丈。在这里,你能真正地感受到太阳的光是金黄的,是七色的。那光射向草原,草原上则升起一绺薄雾;那光射向水面,水面上则升起七色的彩虹;那光射向雪山,则雪山上霞光万丈,通体晶莹。这景绝对在任何地方都是不会见得到的。因为阳光、雪山、草原、湖泊、河流只在三江源才会协调得如此的精美绝伦!

青南草原绝对是清静的。这种清静近似于寂静。远处的雪山无声地静立在那里,不因你看她而存在。她是那么的圣洁,让你一点儿都不会感觉到山的存在,你只想走向她,亲近她,从心里去朝拜她。藏族同胞就认为:没有朝过圣山的人不是勇敢的人。近处的河流静静地流淌,说是流,其实根本看不出在流,只是凭想像她应该在流淌,因为你听不到水流的声音。那怒吼的黄河、奔腾的长江、汹涌的澜沧江,共同的母亲却是如此的默默无闻!就连在草地上吃草的耗牛、绵羊都是静静地,埋头啃吃大地对它们无私的奉献!

  翻过了唐古拉山口,开始进入羌唐草原。较青南草原而言,羌唐草原更加辽阔、更加美丽,也更有人气。

一望无垠的草甸,高低起伏的山峦,星星点点的牛羊,三三两两的帐篷。如果不是空气中的氧含量低一点,你肯定会以为在内蒙古大草原。

汽车行驶在羌唐草原上,那是一种怎样的享受呢?良好的路面让你不用担心车辆的颠簸;车辆的稀少让你可以流畅地驰骋;高海拔的天路让你有一种征服的自豪感;窗边一闪而过的景色让你惊叹大自然的美丽!

也许是在高原上行走了七八个小时的缘故,我们走到藏北第一县――安多县的时候,感觉到海拔越来越高,呼吸也较困难。此时,天空下起了细雨,打在车顶上叮然有声。细看才知是下起了小冰雹,路边骑车的人纷纷拿出雨具,行人则躲在路边,用衣服紧紧地包着头。每小时100公里以上的车速,让我们很快地就走出了冰雹区,那些骑车、走路的人肯定就惨了,不知要挨到何时?

  我们走到那曲县时,已是下午3点多钟了。后面同行的车由于遇到了车祸被阻,迟迟不到。我和儿子在那曲县的绕城公路边停车休息,借此机会也看看西藏的县城的市貌。那曲县城面积并不大,相当于内地的一个镇,看不到高层建筑,街道两边一色的藏式建筑,人口很少,少了内地人满为患的喧哗,多了一份高原小城的宁静。


由于路边毫无遮挡,我们受不了阳光的直射,不得已又上车往前走。本来想慢慢地走,等一等后面的车。但是坐上车后就不由自主地恢复到正常的行驶速度。

那曲往下即是当雄县。原先在眼中新奇的景变得枯燥了,翻过一个山头又见一片草原,这个时候真正感觉到"长不过路"了。儿子也开始有了高原反应,阳光的直射让他的脸上长满了小颗粒,我知道那是对紫外线过敏,他的皮肤十分敏感,平时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就比较多。我们在格尔木买的一袋准备用作心里安慰的氧气已被他全部吸完。别人要用40分钟,他可能用了5分钟,用完后又吹上空气,抱在怀里作真正的心里安慰。

过念青唐古拉山的时候,我本想下车去照张相,但看到儿子的神态,只得赶紧往前走。当雄县的纳木错是此线最好的景点之一,但在儿子的呻吟声中也只好放弃。

好在从当雄开始,路的海拔就开始下降。旁边的铁道线一条斜线向下,让人担心火车怎样上来得了?我们到羊八井的时候,海拔大概降到3800米左右。儿子的脸色有了好转,开始和我说话,悬着的心才逐渐放了下来,我知道拉萨的海拔是3700米,以儿子的身体素质肯定不会有问题。

过羊八井不久,天空中飘起了细雨。到堆龙德庆县时,雨大了起来。在高原,遇到下雨是一件喜事。也许老天也为我们顺利穿越青藏线而感到高兴!

晚8点07分,我们到达布达拉宫广场旁边的消防招待所住下。从早晨出发到现在,我们三吨饭未吃,行程1165公里,历时15个小时,平均时速约78公里。比上次从拉萨到格尔木提前了七个小时。

儿子一到拉萨后,就如同下到了平地,又恢复了往常的欢笑!我对自己也很满意,15个小时的高速行驶,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多大的疲惫。我完成了自己挑战青藏线的心愿!

我多次到过拉萨,属于有西藏情结的人。站在这块土地上,心里总是涌起莫明的激动,身如化外。儿子到这里,一点儿也没有一般小孩的那种惊奇,不知道是迟钝还是一种大度?
8月2日上午,我俩上大昭寺。儿子是从他同学的作文中了解到大昭寺和布达拉宫的,到这两个地方相对有一些兴趣。从住地到大昭寺大约十多分钟。穿过人流如织的广场,我们站立在大昭寺前,藏族同胞在焚香炉内燃起香草的青烟裹住了寺庙,只依稀见到寺庙的轮廓。

我第一次来大昭寺时,当地朋友安排了一位喇嘛作导游。此人本领非凡,不但佛学造诣精深,且通晓藏、汉、英、德、梵语等多种语言,言谈中让人不知不觉地跟上他的思想,往往会迷失自己。他对大昭寺的讲解让我一生都能记住。这样的人就是大师。
大昭寺是西藏最辉煌的一座吐蕃时期的建筑,殿宇雄伟,庄严绚丽,每日被转经的人流簇拥着。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藏语意思是经堂。"大昭",藏语为"觉康",意思是释迦牟尼,就是说有释迦牟尼像的佛堂。

这座土木结构的寺庙,主殿三层,殿顶覆盖着西藏独具一格的金顶,阳光下浮光耀金,光彩夺目。不爱摄影和照相的儿子此时却主动地拿起摄像机和照相机,对准在他同学作文中出现的景物一阵狂拍。金顶上的金鹿和法轮是最吸引他的,远处的布达拉宫也成为他拍摄的对象。

我们走遍了金顶的每一个角落,用心去领会藏族文化。看到寺前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的叩拜在门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长头的深深印痕。万盏酥油灯长明,记录着朝圣者永不止息的足迹,也留下了岁月的永恒。千年的历史,千年的香火,千年的故事。

这里原是一个荒草丛生的沼泽,沼泽地中心的湖泊叫"吉雪印卧堂",文成公主观天相,认定卧堂湖乃罗刹女的心脏,此相极不利于藏王立业,于是建议以白山羊背土填湖,建庙以镇之,这便是大昭寺的来历。如今寺内供奉的最珍贵的一尊佛像便是当年文成公主由大唐带入西藏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佛像,它与大昭寺门前最著名的唐蕃会盟一道成为汉藏友谊的历史见证。我没有再去看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佛像,而是让儿子独自一人前去朝圣。坐在殿前的石沿上,看着进进出出的人们,都是一脸的虔诚和向往,也许这就是宗教的秘密所在。

按照前一次我来时喇嘛告诉的方法,沿千佛廊绕"觉康"佛殿转一圈"囊廓"方为圆满。这便是拉萨内、中、外三条转经道中的"内圈"。拉萨主要的转经活动都是以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为中心而进行的,除"内圈"外围绕大昭寺则为"中圈"即"八廓",也就是古老而热闹的商业街--八角街;围绕大昭寺、药王山、布达拉宫、小昭寺为"外圈",即"林廓",已绕拉萨城大半。我带着儿子绕内圈转了一圈,虔诚地转动着每一个经筒,心中一遍澄明。

  走出大昭寺,我们绕八廓街转了一圈。这里朝圣的气氛少于商业的气氛。多是一些来自四面八方求财的人。看来现实的尘世中,多数人都是不信神而信财的,守着释迦牟尼,期盼着有更多的财源!

中午时分,到了吃午饭的时候。原想和儿子商量去吃一顿藏餐,但考虑到拉萨市的现代性,恐怕也吃不到原味的藏餐,于是改在大昭寺左边的德克士餐厅吃快餐。在这些地方就不需要我忙乎了,儿子自会安排一切。

午饭进行中,当地的朋友打来电话,告知布达拉宫的门票订好了,要我们赶快过去。

我以前来拉萨,上布达拉宫的时候都是当地朋友陪同。没有觉得票还会是个问题。此次上来,别人说门票是限量供应,我开始还不信,走到一问当地的朋友才知是实。团体票每天2000张,散客每天300张,也就是说每天只能有2300人能上布达拉宫。凡是到了拉萨的人,肯定都会上布达拉宫的,因此门票就显得十分紧张了。

从大昭寺到布达拉宫的距离是很近的,但时间紧。我们两父子招了一个人力三轮车快速前往。车上随便问了一下三轮车夫的情况,得知其为四川人,上来拉三轮已有三年多历史了。刚开始时,高原反应厉害,一天也拉不了几个人,现在适应了,能拉着客人在拉萨的大街小巷飞跑,每月要交给老板3000元左右的份钱。即使如此,也远比在家务农好。我和儿子刚坐上车时还有些不忍,我俩的体重加在一起超过150公斤,担心三轮车夫拉不动。坐上车后,才觉得别人根本没有什么反应,才知其确实是适应了高原的生活。由此想到第一次上高原时的一个故事。同行的一个女生在走之前到处打听上高原的禁忌,且十分慎重地告诉我们,不能喝醉,不能唱歌,不能跑步,不能想成年的事等等。但上高原的第一天晚上,当地接待单位就安排大家喝醉、唱歌,酒越喝越多,歌越唱越响,也没见有人不适,由此大家就把这位女生的提醒放到了耳后,放开心胸接纳高原的一切恩赐!

  布达拉宫是西藏的代名词。想到了西藏就会想到布达拉宫,想到布达拉宫就会想到西藏。我至今仍深深地记得第一次见到布达拉宫的情景。那天清晨,我从梦中本来,拉开窗帘,一缕金光照在一座辉煌的建筑上,那就是布达拉!当时我的位置在东面,由下往上看,那建筑物的雄伟一下就慑住了我心灵。最为奇特的是天上的阳光,她是穿过天上的一片乌云,刚好笼罩在布达拉宫的顶上,周围的灰暗更加映衬了那种金黄,显现出了布达拉的神秘!

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建在拉萨市西北部的一座小山――红山上,依山势蜿蜒修建,直至山顶。红山,在当地信仰藏传佛教的人们心中,它犹如观音菩萨居住的普陀山,因而藏语称之为布达拉(普陀之意)。

这座辉煌的宫殿缘起于公元七世纪。当时西藏叫吐蕃,公元641年(唐贞观十五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特别在红山之上修建了九层楼宫殿一千间,取名布达拉宫以居公主。此后,这里一直就成为藏区的政教中心,经以后历代达赖的扩建,于是布达拉宫就具有了今日之规模。

如不细看,你绝对想不到布达拉宫是建在山上的。其基础部份通体雪白,分不出是基墙还是山体。其主楼有13层,自山脚向上,直至山顶。整体建筑主要由东部的白宫(达赖喇嘛居住的部分),中部的红宫(佛殿及历代达赖喇嘛灵塔殿)及西部白色的僧房(为达赖喇嘛服务的亲信喇嘛居住)组成。在红宫前还有一片白色的墙面为晒佛台,这是每当佛教节庆之日,用以悬挂大幅佛像的地方。

作为藏传佛教的圣地,每年到布达拉宫的朝圣者及旅游观光客总是不计其数。他们一般由山脚无字石碑起,经曲折石铺斜坡路,直至绘有四大金刚巨幅壁画的东大门,并由此通过厚达4米的宫墙隧道进入大殿。在半山腰上,有一处约1600平方米的平台,这是历代达赖观赏歌舞的场所,名曰德阳厦。由此扶梯而上经达松格廓廊道,便到了白宫最大的宫殿东大殿。自1652年(顺治九年)清朝顺治皇帝以金册金印敕封五世达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起,达赖转世都须通过"金本巴掣签"仪式认定,并得到中央政府正式册封,并由驻藏大臣为其主持坐床、亲政等仪式。此处就是历代达赖举行坐床、亲政大典等重大宗教、政治活动的场所。

红宫是达赖的灵塔殿及各类佛堂。共有灵塔8座,其中五世达赖的是第一座,也是最大的一座。据记载仅镶包这一灵塔所用的黄金就达11.9万两之多,并且经过处理的达赖遗体就保存在塔体内。西大殿是五世达赖灵塔殿的享堂,它是红宫内最大的宫殿。殿内除乾隆御赐"涌莲初地"匾额外,还保存有康熙皇帝所赐大型锦绣幔帐一对,此为布达拉宫内的稀世珍品。传说康熙皇帝为了织造这对幔帐,曾专门建造了工场,并费工一年才得以织成。从西大殿上楼经画廊就到了曲结竹普(即松赞干布修法洞),这座公元七世纪的建筑是布达拉宫内最古老的建筑之一,里面保存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及其大臣的塑像。红宫内的最高宫殿名叫萨松朗杰(意为胜三界),其内供奉有清乾隆皇帝画像和"万岁"牌位。大约自七世达赖格桑嘉措起,各世达赖每年藏历正月初三凌晨都要来此向皇帝牌位朝拜,以此表明他们对皇帝的臣属关系。

儿子对布达拉宫内的珍宝兴趣尤多,不断地问我这些珍宝相当于今天的人民币多少?并且用心默记黄金的数量、宝石的颗数,想以此估价整个布达拉的价值。我如实地告诉他,我没有算清这些价值的能力,笼统地说是一个天文数字。他对此极为不满,这成为他心中一个永久的迷团。很可惜的是布达拉宫现在对游客开放的地方很少,儿子最希望看到的珍珠塔也被保护起来了,感到十分的遗憾!

  到西藏如果对藏传佛教没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你是领略不到这个地方的神秘感的。只会感觉到她的蛮荒!沿途我向儿子讲诉我所知道的藏传佛教的简况,希望他有一些基本的概念。

7世纪初,松赞干布先后与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联姻。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各自带了一尊佛像到西藏,修建起拉萨著名的大、小昭寺,随公主前来的工匠也陆续修建寺庙,随同前来的佛教僧人开始翻译佛经。佛教开始从当时的唐朝和廓尔喀(今尼泊尔)传入西藏,并逐渐渗入其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风俗习惯中,逐步成为藏族群众广泛信仰的宗教。通过长期的民族文化交流,藏传佛教又传入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珞巴族、门巴族、纳西族、普米族等民族中,在中国西藏、四川、云南、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七省、自治区流传,并传入锡金、不丹、尼泊尔、蒙古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共和国等地。

在佛教盛行时期,要求每个家庭都有人当僧侣或尼姑。因此,16世纪以来,西藏僧尼占藏人口四分之一, 1950年时,西藏百万人口中有僧尼10余万,占藏族人口10分之一强。西藏和平解放后执行了信仰自由政策,1960年西藏民主改革后,各寺庙又按照十世班禅建议进行了改革,西藏人民群众有当喇嘛的自由,喇嘛也有还俗的自由。藏区现有1787座宗教活动场所,僧尼4.6万,约占总人口2%。所到之处,均能感受到佛教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了解藏传佛教,就无法了解藏族文化。


藏传佛教到11世纪中叶以后,相继出现宁玛、噶当、萨迦、噶举、格鲁、希解、觉宇、觉囊、郭扎、夏鲁等教派。后5个教派势小力弱,均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影响较大的有5个教派。即:,形成于公元11世纪的宁玛派(红教),是藏传佛教中最早产生的一个教派。该教派僧人只戴红色僧帽,因此又称红教。创建于1056年的噶当派。15世纪格鲁派兴起后,原噶当派僧人和寺院,都改宗格鲁派,噶当派从此在西藏社会上消失。创始于1073年的萨迦派(花教),因该教派主寺萨迦寺所在地呈灰白色,故得名萨迦(藏语意为白土)。由于该教派寺院围墙涂有像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花条,故又称花教。萨迦派是元朝在西藏统治的代表。创始于11世纪的噶举派(白教),重视密宗学习,而密宗学习又必须通过口耳相传,故名噶举(藏语口传之意)。因该教派创始人玛尔巴和米拉日巴在修法时都穿白色僧裙,故噶举派又称白教。创建于1409年的格鲁派(黄教),是藏传佛教中形成最晚的一个教派。黄教创建后,相继又建立起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塔尔寺、拉卜楞寺,它们与甘丹寺一起并称为格鲁派的六大寺院。此外,黄教还创建了达赖、班禅两个最大的活佛转世系统。

  活佛转世制度是藏传佛教区别于其它佛教流派最明显的特征。1283年,被蒙古大汗蒙哥封为国师并被赐金边黑帽的噶玛拔希临终前要求弟子寻找一小孩作为转世灵童继承黑帽,黑帽系活佛转世制度就这样建立起来了。活佛转世制度创立后,藏传佛教各教派纷起仿效。据统计,清朝乾隆年间在理藩院正式注册的大活佛就有148名,到清末增至160名。
达赖活佛转世系统创建于17世纪,历经十四世,即:一世达赖喇嘛根敦珠巴,二世达赖喇嘛根敦嘉措,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五世达赖喇嘛阿罗旺罗桑嘉措,六世达赖喇嘛的仓央嘉措,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八世达赖喇嘛降白嘉措,九世达赖喇嘛隆朵嘉措,十世达赖喇嘛楚臣嘉措,十一世达赖喇嘛克珠嘉措,十二世达赖喇嘛成烈嘉措,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第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历世达赖都以布达拉宫为住持地,管理前藏政教事务。
 
班禅活佛转世系统出现于1713年,历经十一世,即:一世班禅宗克主杰,二世班禅索南却朗,三世班禅罗桑顿珠,四世班禅罗桑曲结,五世班禅罗桑意希,六世班禅罗桑华丹益希,七世班禅丹白尼玛,八世班禅丹白旺修,九世班禅曲吉尼玛,十世班禅罗桑确吉坚赞,第十一世班禅坚赞诺布。历世班禅都以扎什伦布寺为母寺,管理后藏政教事务。
 
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分别始于1652年(顺治九年)和1713年。五世达赖喇嘛受封于顺治皇帝,五世班禅受封于康熙皇帝,前后相差61年。二者的政治地位是平等的,但在历史上,达赖的地位实际要高于班禅的地位。在历世达赖和班禅之间,二都互为师徒关系。其中在历史上最著名的是十三世达赖喇嘛和九世班禅,二人都是爱国主义者,曾经共同抗击过英帝国对西藏的侵略。

我在给儿子讲述这些历史时,也是在考量当年的专业知识是否还在脑中。由于人名的复杂,当年学这段历史时记得不是十分清楚,兴趣也不是很大,但是基本的概念还存在。

  走出布达拉宫的西大门,儿子要求在门前的石阶上休息一会儿。我也想坐一会儿,于是我们在行人上下的台阶上坐下。正前方是布达拉宫广场,远处是拉萨河,河上新建的铁路大桥清晰可见,整个拉萨的南部市区尽收眼底。

此时一位导游正在向游人介绍为什么布达拉宫的外墙是白色的,我们也正想了解这个问题。原来是藏族同胞每年都用石灰涂刷墙壁,在涂刷自家墙壁前,必须先从布达拉宫刷起。石灰水是被自上而下?洒在墙壁上的,年复一年,布达拉宫的墙就越来越白,宛如新建。

  儿子在台阶上坐下后,拿出他的GAME-A,准备通关,我则盘坐,静心休息。人静下来了,但头脑却空洞异常。想思考点什么,却什么也想不起来。两眼瞪视前方,湛蓝的天空,白云朵朵,想起一句很多人都引为座佑铭的一句话"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抬头望天,云卷云舒,聚散由风"。说得到,真的做得到吗?

人到中年,也接近这个境界了。佛教为什么能在藏区广为传播?我想一个主要原因是藏区地处高寒地区,人的生存十分艰难,人的文化素养也肯定是十分有限的,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和"轮回说"十分符合藏区群众的需要。此生如此困苦,希望来世能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这是佛教在西藏存在的社会基础。另一个主要原因恐怕就是西藏的天空让你不会有其它想法,那样的蓝,那样的白,让人的心也会被熏陶得十分纯静,绝对不会滋生妄想。这是不是佛教在西藏存在的自然基础呢?后一个原因恐怕就是我为什么留恋西藏的原因吧!

儿子的惊呼声把我从臆想中拉回到了现实。一路上都没有打过关的儿子,在布达拉宫前终于打过了最后一关,虽然是游戏,但用他的话说,也很有成就感,布达拉成为了他打游戏的成就地。

  走下布达拉宫长长的坡道,出西门来到广场。虽然白日悬空,但来此游玩的人却依然很多。
站在广场上看布达拉宫,那红白相间的颜色、错落有致的建筑、一排排整齐的窗子,显得特别的和谐。红山下的建筑风格也与山上的格调一致,浑然一体。

我和儿子来到广场的南端,以布达拉宫为背景照相,他帮我,我帮他。帮他照的时候,我尽量放低身子,让他的头顶与布达拉宫齐平,照下来的效果是人相大于物景,原本弱小的人,在相片上战胜了神。

看到四周现代化的建筑和衣着十分时尚的人们,感觉到自己正行走于长长的时间隧道之中。刚才在大昭寺和布达拉宫,看到的是中世纪人们生活的场景,那种原始和落后,是今天的人们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的。而估计那时的人们也想象不到今天的人类会生活得如此的幸福满足。如此大的反差让人一时难以适应,思绪还停留在那远古的时代,仿佛自己是大唐派来的一名使者,也像是从印度远道取经回来而在此短暂驻足的行者。

站在广场上,你能够与逝去的先人们对话,他们就在你的身边。你可以诉说一切,面对布达拉宫,面对那蓝色的苍穹!

(六)第六日

  离开布达拉宫广场,我们回到招待所,查看地图,准备第二天的行程。回家的路有两条,一条是原路返回,一条是走川藏线。朋友一家的意见不统一,矛盾冲突大,从安全考虑,一家人都愿意走原路返回。但想到川藏线一路美丽的风景,又忍不住想走川藏线了。

  上高原之前我的心愿就是要走通青藏线和川藏线。青藏线走通过一次,感觉刺激发不大。川藏线走过昌都到拉萨段,那旖旎的风光,崎岖的山路,沿途的极高山,剽悍的康巴汉子对我充满了诱惑。就想亲自走过她,再次领略藏区的魅力。

  对照地图,我拟定了两条线行车路线,一条是从拉萨到达孜、墨竹工卡、工布江达、林芝、波密、八宿、昌都、江达、德格、甘孜、炉霍、道孚、八美、康定、雅安、成都。一条是从八宿分路到左贡、芒康、巴塘、理塘、雅江,至新都桥与第一条线合路。对沿途的路况我分别咨询了当地的政府办公室。因为这些地方的政府工作人员都经常要出差,能不能通行?路况如何?这对他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般反馈的信息都是比较真实的。

  拿着制定好的行车路线,我找朋友一家商量。朋友一家事前也咨询过走过川藏线的人,也许其它人对这条路的形容让他们感觉到太恐怖,以至于我无论如何解释,总是不能让他们愉快地接受这个方案。最后我只好跟他们说,我不愿意走原路,如果不能统一,我将独自走川藏线回去。最后我们反复合计,对所有将会遇到的问题都一一作了分析,确信危险降低到了最低限,朋友一家才同意走川藏线。

8月3日上午8点12分,我们两辆车从拉萨消防招待所出发。沿江苏路向东,过拉萨河大桥后,沿着拉萨河一直向东前进。

  早晨的太阳金灿灿的。经过雪山圣地的沐浴,显得更外的清新和洁静。白中带金的阳光穿过车窗,照到人的脸上,使人的心情一下子就兴奋起来。我驾驶着车子,虽然方向向东,却并没有感觉到直射的阳光给我带来的不便,以至于连遮阳镜都没有用上。

  从拉萨到达孜的距离很近,30公里的路程,不到20分钟就到了。公路在拉萨河的南岸绕行,逆河而行,一直到墨竹工卡县。从车上看出去,拉萨河并不大,河水缓流,清澈透明。浅浅的河边生长着一簇簇的低矮灌木,延伸上去,是一片片青草地,草原上的紫花特别耀眼,一群群牦牛、绵羊在草地上悠闲地漫步。再远处,零星散落着藏族同胞的土坯房,如不细看,你会看不出那是房子。因为房子的颜色与山和大地的颜色是一致的,加上房屋的低矮和内地人心中房屋的固有形象,你是不容易识别出来的。

  从墨竹工卡开始,车进入山区,两边的山并不高,路况也较好。一路前行到工布江达县,又进入尼洋河谷。传说中尼洋河是“神女的眼泪”汇聚而成的,绿波见底,水色格外的清幽明澈,河畔的林地、草滩、农田,游曳的水鸟,吃草的牦牛,劳作的人群在淡淡的晨雾中编织出一幅世俗生活胜景。这里的景色宛如九寨沟口到黄龙一段的景色,让人感觉特别亲切!

  中午时分,我们到达素有“小瑞士”之称的林芝。

  在藏语中林芝意为“太阳的宝座”。它地处藏东南雅鲁藏布江下游,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海拔最低的地方仅仅900米,气候湿润,景色宜人。首府八一镇位于尼洋河畔。从八一到林芝县不到20公里,记得第一次到林芝时,不知道“林芝”是林芝,还是八一是林芝。概念上发生了混淆。这次开车,看得就十分清楚了,八一镇是林芝地区的首府,在西边;林芝县是林芝地区下辖的一个县,在东边。

  林芝的南北两边是两大著名的山系,南边是喜马拉雅山脉,北边是念青唐古拉山脉。“南迦巴瓦”则正是龙脊上的白色雪峰,它海拔7782米,是南段喜马拉雅的最高雪峰,与横断山脉对接,形成了群山环绕的独特地形。

  林芝的森林原始景观保存完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我们参观过的有“世界巨柏王”之称的巨柏林。巨柏林分布在巴结乡境内,数百棵千年古柏散布其间,塔形的树冠以及挺拔的树干十分惹眼。这些古柏平均高度约为44米,胸径为158厘米。在古柏林中央有一株十几人都不能环抱的巨柏,它高达50多米,直径近6米,树冠投影面积达一亩有余。这株巨柏的年龄已有2000-2500年之久,被当地人以“神树”之尊加以保护。我和儿子在离“柏树王”二十多米外照相,仍然照不到其全貌。可见其树之高。

  古柏林在当地藏族群众心目中是圣地,传说苯教开山祖师辛饶米保的生命树即是古柏,所以林中那些最大最古老的树身上总是缠挂着风马,树林中还到处是玛尼堆,常有信徒远道前来朝拜。

  吃过午饭,我们向波密县进发,那里是我们的目的地。出林芝县城,公路即向上行去,在原始森林间穿行了近一个小时,回头一看,林芝县城依然在山脚下。新修的公路平整宽敞,黑色的路面湿湿的,标志标线十分醒目。车行路上,只听见轮胎辗压水滴发出的涮涮声。很长时间不会碰到一辆来车,真是寂静的森林!

  翻越色齐拉山时,想起了我第一次走川藏线时的痛苦。

  那是2002年的国庆节前夕。我们一行六人到昌都地区的察雅县去慰问在那里工作的同乡。上高原的时候,乘坐的是西南航的飞机,很顺利地到达昌都。工作完后,按照预定时间返回成都,但是飞机却不能起飞。原因是帮达机场的气候不适合飞机的降落。我和一位同事连续两天从昌都赶到帮达机场,听得见飞机在天空盘旋的声音,但就是不见飞机降落,心里那个急呀,简直没法说。因为我约了一帮人到新疆去,机票都订好了,大家都等着我回去。

  如此两次,我觉得从帮达坐飞机回去的可能性不大,于是赶紧想办法走拉萨,从拉萨回成都。

  定下行程后,当地的朋友安排了两辆越野车送我们。由于有一辆车还在拉萨返回昌都的途中,于是我和另外两位同事、当地的一位同行乘坐一辆越野车先行。

  从昌都出发时已是下午时分。过帮达机场后,路就开始变得难走,公路正在改扩建。有时公路走不通,司机就从草原上绕行,趟水爬坡,速度虽慢,但也还算是正常。

  车过年拉山时,天已渐渐地黑了下来。下到半山腰时,完全看不见四周的景物。以至于过怒江时,都无知晓。半夜时分,到达八宿县。由于时近国庆,县城里仅有的几个宾馆全部住满了人。当地同行找到他的一位朋友,才在八宿兵站住了下来。四个人睡一个房间,晚上天气很凉,被子很潮湿,尽管四人中有三个人打呼噜,我还是睡得很好,委实太疲倦了。

  第二天凌晨5时,驾驶员起床叫醒我们继续前进,刚走出县城不到20公里,车坏了。此时天刚发白,远处的雪山隐约可见,气温很低,人坐在车里还不觉得冷,走出车外就立即感受到了高原晨风的利害。直冻得人双脚不断地跳。我们把带来的衣服全部穿上,也还是抵挡不住寒冷。

  司机围绕着车看了一下,打开引擎盖,检查相关部件。我站在一边,心想肯定不会是大毛病。当时安排车时,当地朋友特地安排了这辆新车,驾驶员的技术也不错。

  突然,我听到藏族司机骂了一句怪话。心里一沉,这车肯定是走不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又无过路车辆,手机也无信号,这可怎么办呢?关键是时间不能再耽误了。

  我和当地同行商量,决定往回走到八宿。走了不到一公里,看到路边停着一辆拖拉机,不远处有一个修路民工临时搭起来的帐篷,估计开车的人就住在那里边。我们两个跳下公路,来到帐篷前,听到里边有人声,于是隔着帐篷就叫老乡,里边的人听清了我们的四川口音才搭话。果然里边那个男的就是开拖拉机的,在我们允诺给100元钱后,那男人缓慢地走出帐篷,边穿衣服,边问我们的情况,手里拿着拖拉机的摇柄,走到拖拉机前,把拖拉机发到起来。

  听着机器的轰鸣声,心里感觉有了一点儿安慰!

  我们俩人坐在拖拉机上,寒风刺骨。刚开始还坐在车帮上,后来干脆坐在车斗里,也不怕车斗里的石屑和泥土。矮下身子后,果然暖和了许多。

  走到八宿县城,街上的行人稀少。我和当地同行找到正在帮扶八宿县的宜宾市委派来援藏的县委书记,希望通过他能找到一辆车。宜宾市的这位老乡很想帮我们这个忙,四处找人联系,但由于昌都正在举办艺术节,县上几乎所有的车辆都到昌都去了,除了值班车外确实难以找到车。最后县委办的主任建议我们去租一辆车。

  县委办主任联系的出租车是一辆老式北京牌吉普车,车身既破且脏,司机是一个年轻的藏族小伙子,同他的车一样,油污满身。苦于再无其它车辆可租,我们只好将就了。

  谈好价钱后,我们离开八宿县城。到早晨停车的地方,车还是没有修好。大家只得把行李放到租来的车上。吉普车跳跃着向前驶去。由于沿途修路和公路改道,从八宿到波密210多公里路,整整走了14个小时,平均时速不到20公里。纵然这样,还算是最好的。由于公路绕道,车有时要从草地上驶过,一般的越野车都难走过,但我们的车都很轻松地越过这些障碍,车速虽慢,但还没有停过,让人充满了希望。

  我们到达波密县城时,已是晚上11点多,随便找了一个地方住下后,马上又出去联系到八一的车。我们站在波密的街上,看到有过路的越野车就上前打听,是否原意前往八一。由于路太烂,没有一个司机原意搭我们到八一。

  一行人失望地回到住的招待所。此时一辆老式丰田越野开进了我们住的招待所院内。上前一问,才知这辆车刚载人从林芝到波密。司机听说我们要到八一,很爽快地答应把车租给我们。就在我们达成协议不到五分钟,前来找他租车的人来了一拔又一拔,虽然出的价有高于我们的,但此人极讲信誉,始终没有答应别人。此时,我们恨不得赶紧把钱交给他,以免他变卦。

  次日一早,吃过早饭后,就赶往八一。车出波密时还很顺利,但不到30公里就开始堵车,这一堵就一直堵到八一。林芝到波密一共200公里路,我们走到晚上10点多才到。记得在色齐拉山上,路十分湿滑,稍不留神,车就会翻下山谷。遇有对方来车,非得堵上一两个小时才能让开。好在开车的司机十分适应这条路的路况,走得不急不燥,虽然车速慢,但让人感觉十分安全,这是不幸中的万幸!

第一次走川藏线留给我的就是租车、坐车的记忆。路边的风景则基本上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此次再翻越色齐拉山时,路已变得十分好了。车速能达到六十码以上,上山和下山均感觉不到行路的艰苦,倒是给驾车者带来了征服高山的乐趣。

  从东久到通麦一段,是川藏线最险的一段。俗称“死亡路段”。此路段由于海拔较低,气候湿润,雨量充沛,附近遍布雪山河流,加之山高坡陡,岩石松散,飞石不断,极易发生塌方。此段公路,路窄弯多,路面积满了浮石。有的路段根本就没有路,是从飞流而下的瀑布中穿过,从溪流中爬过,从单轨铁桥上驶过。路的右边是深深的帕隆藏布江河谷,站在岸边,你才能够真正理解什么叫“湍流”。“车过帕隆道,险处不许看”。这十多公里路段,是令众多驾车者“谈虎色变”的地方,多少英雄好汉命丧此处。很多人不愿走川藏线,就是不敢通过这“通麦天险”。

  我走在前面,既是带路,又是探路。因为走过一次,对此路的危险性是有深刻认识的,以致于出发的前夜我都在考虑如何过这段路。果然,进入这段路不久,后车就看不见了。我把车停在路边,一边等后车,一边给儿子指点河谷中那成堆的翻下山去的车辆残骸。

  此时天已近黄昏,四周的高山失去了阳光照射,变得模模糊糊,觉得正在向头顶上压来。河谷中升起了雾气,显得格外的阴暗。公路上不见一个行人,不闻一辆车声,连鸟的叫声都听不见。只有奔雷一样的水流声从脚底下传来!

  反复回望,仍不见后车,心里一阵冰凉!

  等了近一个小时,始见后车出现在通麦大桥上。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没有想到我这次过“死亡地段”是如此的顺利,原想让儿子领教一下川藏线的艰难,那知儿子看了以后,以一句“不过如此”来回答我,看来一厢情愿的事情是做不得的。

  过了通麦后,我们很快地便到了波密县。宾馆是我在拉萨通过电话订下的,没费什么周折便入住了。劳累了一天,想赶紧找一个吃饭的地方解决肚子的问题。虽然车后备箱里装满了各类食品,还是不如现做的饮食让人暖胃。

  我们在宾馆对面的一个河南人开的餐馆里吃饭。小吃店里吃的东西很少,菜也是卖剩下的,只有刚出卤锅的一只老板准备犒劳自己的卤鸡对我们充满了诱惑力。同行的朋友在这方面有特长,三说两说,这只卤鸡就成了我们桌上的菜。等不及其它菜上来,我们每人一大块就吃完了,抹抹嘴,都感觉到意犹未尽。

  波密的藏语解释是“祖先”的意思,县府驻扎木镇。主要街道就是318国道,另有两三条小街道。就是这样的县城,在西藏也算是有相当的规模了。街上做生意的多是四川人,基本看不到藏族老乡经商。走遍全西藏,无论是在城镇,还是在了无人烟的草原雪山,都能找到四川老乡。也许四川人口真的是太多了,纵然是天府之国,也养不活那么多的人。而西藏土地广袤,人烟稀少,正好可以吸纳四川多余的人口!

  从拉萨到波密共647公里,我们走了12个小时。早晨八点走到晚上八点。除去中途休息、照相的时间,车速达到了每小时60公里以上,这段路除了心里有点紧张外,其它还算正常。

(七)第七日
  8月4日早晨7点54分,我们离开波密。早晨在河南小吃店吃饭时,看到一缕朝阳照射在街对面的高山上。那山峻拔挺秀,层次分明。最高处的雪山呈正三角形,长长的锥形部分直刺蓝天,在阳光的照射下,通体晶莹透明,一片金光。次高处是裸露的岩石,再下面是原始森林。一缕缕薄雾缠绕在山间,状如矫健的藏族男人身上披着的哈达。川藏线上的山与青藏线上的山确实不同。前者轮廓分明,各具性格,像这一带藏族人的一样剽悍豪爽。后者低矮圆润,无特点可言,感觉只是一遍广袤的草原上升起的几个小土丘。

车出波密不久,即进入原始森林。路边满是参天的松树、柏树,公路像是硬从中挤过,遇到古树,还自觉地转一个弯。林中空气清新,不时能听到一两声鸟的啼鸣。此路行车要特别当心,森林中偶尔会跑过一只牦牛、藏狗,让人猝不及防,极易发生车祸。
在将近然乌镇的时候,路又变得坏了起来,到处是滑坡,偶有飞石滚下,公路有时淹没在横过的溪流中。路的右边是一条深涧,巨大的轰鸣声能让你想象得到水有多么的湍急。路面的浮石让车轮抓不住地,驾驶起来特别吃力。这地方让你既不敢停,又不敢快,随时都有飞来横祸。两边的景色再美,也只好目不斜视。放弃了对景的欣赏,转而欣赏前进的路,也是一种乐趣,要知道这是世界上最崎岖的路!

走出波密,就意味着走出了林芝地区,走出了死亡之路。在然乌湖口,我们停下车来,欣赏这川藏线上最美的风景。

然乌湖,面积22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850米。湖周围是茂密的森林、晶莹的冰川、皑皑的雪山。蔚蓝的天空,碧绿的湖水。白的是云,是雪,是冰;绿的是树,是草,是水。太阳的金光照射在雪山上,雪山倒映在湖水中。湖边的草地上,星星点点散落着七色的帐篷。一群群藏族同胞在"耍坝子"。

我和儿子所坐的地方正是湖口,一边是静静的湖水,一边是咆哮的溪流,我们亲眼见证了一条河的形成。湖口绝不是人工形成的,嶙峋的乱石散布其间,估计是地震,抑或是山崩造成了河水的堵塞,形成了湖。湖面与溪流的落差很大,以致于刚才还很淑女的湖水一出湖口就变成了街边咆哮的泼妇。

生活当中这种现象还少吗?我们的老祖先把人性定为"善",这个"善"就像那静静的湖水,没有受到改变、搅动,那是纯真的,相互是友好的。一旦发生变化,就如那奔腾的涧水,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时的"善"就是"恶"了。善与恶的转变确实是在后天完成的。我本善,我无恶。我有恶,是因为我有善!

  朋友的车还没有来,他们一家人特别喜欢照相,特别是女主人,逢景就不会错过,看得出非常珍惜这次机会。

我和儿子坐了一会儿后继续前进。路在然乌镇的场头分为两条,一条向下,是到察隅县的。另一条就是我们要走的318国道。一直向上翻山。为了避免飞石伤人伤车,路的上方修了一个状如葡萄架的建筑,上面盖上水泥板或者拦上铁丝网。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但却不是无能的。当年毛泽东同志说的"人定胜天",确实是科学的论断。我本人就比较迷信这一说法,只要自己努力,没有办不好的事,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一切挑战都是可以战胜的。

在318线上,沿途都能看到修路的武警战士。也许是这条路的确太难维护,必须交由部队才能完成任务。看到我们的车来,战士们都停下来,注视着我们,那眼神中是一种对现代文明的企盼。我们羡慕他们每天生活在天堂一样的景色之中,而他们肯定也希望能像我们一样行走于江湖之中。

走到318线的3813号界桩时,我们停下车来照相。这是一个十分吉祥的界桩,我在家行三,此桩号对我来说十分吉利。坐在上面让儿子给我照了几张相留作纪念。

路两边的山上早已不见了森林,连草也长得十分稀疏,山间的溪流也全无气势,稀稀哗哗地流淌着。地上裸露的全是砾石,偶尔有几簇野花开放其间。地很硬,连长出的草也很硬,缺乏应有的温柔!

  这时,一辆闪烁着警灯的越野车停在我的车旁,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朋友出事了。果然,车前座上走来的是朋友的妻子,第一句话就是"我们出车祸了"。真是越怕事就越来事。沿途的担心变成了现实。好在早有思想准备,所以并不惊慌。

我赶紧调转车头,朝出事的地方跑去。一路上朋友的妻子才说清楚到底是怎样出的车祸。原来我们在然乌湖口休息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在后面那段险路上出事了。由于沿途照相的时间多,朋友的车开得就比较快,加之他没有走过这些山路的经验,在选线和刹车方面经验严重不足,造成了本可避免的事故。在转一个弯道时,为了避免车底盘被刮,他把车开到了边线上,转过弯一看,前面是深不可测的谷底,心里一慌,赶紧一打方向,由于车速过快,车辆原地180度调头,掉进了路边的边沟,车前脸碰在了山岩上,保险杠、页子板被撞变了形,水箱撞裂漏水。全车三人无一受伤,不幸中的万幸。

我赶到然乌镇,找到了当地派出所,请求其救援。派出所的其他人都去"耍坝子"去了,只有所长在值班。一个专门出租越野车的司机刚好在派出所旁边擦车,听到我们的请求后主动关心,并带上拉绳,开上他的北京切诺基和我们一到前往出事地点。


就在要到出事地点的时候,我看到朋友的车开过来了,心想没有出多大的事嘛!车停一边,赶紧过去帮助检查车辆情况,除了水箱漏水、风扇不转外,其它的问题还不会影响车辆的行驶。掉头回到然乌镇后,赶紧找了一个快修店补水箱和修风扇。水箱的问题在这个地方根本无法解决,风扇也不能更换,两个风扇中,一个是主风扇,已严重变形。另一个风扇还能转动,但电源不通。修车的师傅是雅安人,技术还不如我,可能平时都是修大车,没有修过小车。好在旁边帮忙的越野车司机还比较内行,我们切断了风扇的电源线,直接把线接到了电瓶上,暂时解决了风扇不转和发动机温度过高的问题。水箱由于是慢漏水,我要朋友去买几个桶,全部装满水,只要水位降到线下就加水,到昌都后再修。

  修车的同时,我们在然乌镇的一个小餐馆里吃饭,特地点了然乌湖里的鲜鱼,也许是厨师的手艺不行,也许是心里紧张,没有吃出鱼的味道的鲜美。

吃饭时,餐馆的老板和越野车司机给我们讲述了前几天发生在朋友出事故的这段路的两起车祸。一起车祸是一伙自驾车旅游的北京人,在开车过漫水路时,由于水太深,眼看要被冲走,坐车的人赶紧下车,车上的其它东西还没来得及拿,车辆就被冲走了,一车人后怕不已。

另一起车祸是几对浙江来的自驾车旅游的夫妇,中午在我们吃饭的餐馆里吃饭,然后在湖边照了几张相。没过多久,餐馆的老板就听说这伙人坐的车直直地开到了深涧里去了。几天后,在下游发现了车辆的残骸。车只剩下了架子,除了安全带系着的驾驶员变成了白骨外,其他人尸骨全无。

两起事故听得我心里发毛,万幸朋友一家没有出这样的事故,否则会后悔一辈子的。

  我发动了朋友的车,为了安全,我叫朋友的妻儿到我的车上来。妻子担心丈夫的安全,还是坐在了自己的车上。因为手机基本上都没有信号,我们约定了用车灯和喇叭作为联络信号。每到二三十公里,我们停下来检查一下风扇和发动机的温度,就这样一路经过了八宿,来到了怒江山下。在过怒江桥时,守桥的武警战士检查每一辆车。此桥长不过100米,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却是武警守卫。也许是因为军车经常要通过的原因。

怒江山是横断山脉最大的天险,从山脚到山顶有108道弯。川藏公路在怒江山区以"之"字形曲折盘旋,是整条公路拐弯最多的一段。刚开始爬山时,我们还要在车上开冷气,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步降低,最后要开热风了。此山对于正常的车辆都是难事,何况我们的病车。爬到中途,朋友的车就不行了,由于速度慢,发动机的转速高,温度也越来越高。只得走一段停一会儿,再加水,如此反复。将到山腰时,朋友感觉绝望了,认为肯定开不到昌都。此时,我取出随车带的拉绳,拉着他的车爬山。这事是我极不愿做的,因为搞不好,两车都有可能滚下深渊,车毁人亡。交待清楚注意事项后,我极小心地拉着他前进,我的车是轿车,本身爬坡就比较困难,再拉上一个车,那危险就增加了若干倍。虽然这样,还不能说出来,恐怕动摇大家的军心。有几个弯道,朋友在后面踩制动,我的车也跟着侧滑,让人心都提到嗓子眼上了。

一路爬上山顶。此时山上满是积雪,而我们却穿着短衣、短裤。放眼望去,满山不见一点绿色,全是褐色的山石和泥土,公路在山间时隐时显。这就是怒江山的危险之所在。缺乏遮掩,危险就赤裸裸地摆在你面前,任何心里素质不好的人都难以逾越这座高山!

  停下车,解下拉绳。给病车加满水,让它在我的前面走。一路驶下帮达大草原。

时近黄昏,宽阔的帮达草原充满着慈祥。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平静、恬淡。一条小溪流在草原中间欢快地流淌着,那一片翠绿,让人立刻就想躺在上面,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在怒江山下,你不会想到山顶上是这样一派景象。

过了帮达机场――那曾经让人伤心的机场,我们快速地向昌都驶去。当年陪我走川藏线的朋友正在察雅县吉堂乡等我们。虽然从帮达草原开始下山,且那山的危险一点儿也不比刚走过的怒江山差,但想到有朋友在等,心中的担忧就少了许多。
晚上九点多钟,朋友接到了我们,跟在他的车后,一路顺利地到达昌都。

虽然早已过了吃饭的时间,但朋友还是在宾馆订了一桌饭。我们一行人坐在餐桌上,根本不像遭遇过不幸。同行的朋友十分激动,平素不喝白酒的人,端着大杯,不仅和当地的朋友喝,也和我喝。不到半个小时,两瓶五粮液就喝完了。由此可见他死里逃生的心情。其实人的生命是很脆弱的,一不留神就走了,功名利禄都是不能带走的。

由于朋友的车一时不能修好,我们只好在昌都停留下来。当地同行陪我们参观了强巴林寺,带我们去"耍坝子",参观澜沧江源头,晚上陪我们去蓝玛看歌舞表演。极尽地主之谊。这颇让我们心里过意不去。

朋友的车原定是当天下午修好的,但这个修理厂也许是想大修这个车,以便多挣一些钱。无奈时间不等人,我们只好把车开到一个小修理店。店主是

微信WeChat线上咨询


西藏旅游攻略网微信

Line线上咨询


西藏旅游攻略网Line

快速提问


你的旅行想法:
旅行日期:
旅客人数
(年龄在12岁以上):
年龄在2-11岁之间
年龄在2岁以下
姓名:
  • - 性別 -
  • 先生
  • 女士
即时通讯:
  • - 应用-
  • WeChat
  • Line
  • WhatsApp
  • Skype
电话:
* 邮箱:
正在提交中...
24小时内回复
您提供的上述信息将被谨慎地用于旅游安排、旅游创意交流或其他必要的目的。我们永远不会把你的信息卖给任何第三方。

为什么选择我们

  • 24小时内回复

    个性化旅行建议

    报价单

  • 100%定制旅行

    满意保证旅行计划

    灵活出行日期

  • 无忧假期

    私人导游和汽车

    全天候客户服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