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公元1世纪前后,高原上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藏族史书称"十二小邦"或"四十小邦"。经过多年的和、战,部落集结成若干个部落联盟。
远古时期
位于拉萨北郊5千米河谷边缘的曲贡新时期遗址距今约为4000-5000年,该遗址扯出土了1万多件文化遗物和大量兽骨,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拉萨河谷已有人类活动。
吐蕃王朝
7世纪初期,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部落,创立法制,建立了武力强大的“吐蕃”政权,定都逻娑(拉萨)。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开始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大昭寺、小昭寺以及布达拉宫的前身(红山宫)等相继建成。“神佛之地”拉萨正是得名。
吐蕃灭亡后,西藏地区陷入了长期的战乱,作为都城的拉萨名存实亡。
元明清时期
15世纪,噶当派振兴,宗喀巴重修大昭寺,并与其弟子在拉萨近郊建起了色拉寺、甘丹寺、哲蚌寺三大寺后,拉萨的宗教中心地位得以恢复。
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在清政府的支持下统一了西藏地区,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并对布达拉宫进行修缮和扩建,拉萨在西藏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
近现代
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拉萨进入了新的时代。
1965年9月1日,中央正式设立西藏自治区,拉萨作为现在自治区首府,迎来崭新的发展。
1977年9月,羊八井地热电站在拉萨当雄县建成,该地热电站目前仍是中国最大的地热能发电站。
1982年,拉萨成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国家历史文明名城之一。
1995年,拉萨布达拉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保护名录》。保护名录后扩展成为包括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在内的布达拉宫历史区。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青海格尔木段至西藏拉萨段正式通车运行。青藏铁路的通车结束了西藏地区没有铁路的历史。
拉萨城的诞生
“拉”,藏语意为神,“萨”意为土地,拉萨就是“神圣的地方”的意思。
根据藏族史诗记载,1300多年前,如今的大昭寺周围还是一片沼泽地,沼泽地中心有一个湖泊,当时这一带被称为吉雪卧塘,是一篇荒芜之地,人们把卧塘成为“拉萨”。但当时的汉译把“惹萨”译成了“逻些”,从此汉文史书便把“逻些”作为拉萨的前称被记录下来。
当时还处在雅鲁藏布江南岸泽当的吐蕃贵族朗日颂赞是吐蕃王朝第三十一带赞普(吐蕃时期百姓对君长的称呼),由于内部争权夺势,后来朗日颂赞被人毒死,他的儿子,年轻的松赞干布即位,他联合各部落力量,很快平定了内乱并为完成统一。据说在公元633年的一天,松赞干布在吉曲河(今拉萨河)沐浴时,发现了吉雪卧塘这片水草丰盛、景色优美的土地,布达拉和药王山巍然相对,地形险要,极具战略地位。于是松赞干布决定放弃旧都墨竹工卡甲玛明久林,转战吉雪卧塘。
641年(贞观十五年),唐文成公主入藏,给吉雪卧塘带来了迅速的繁荣和发展。,648年(贞观二十二年),雄伟的大昭寺建成,当时寺中的佛像是颂赞干部的第一位妻子尼泊尔尺尊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镀金铜像。后来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后,松赞干布之孙芒松执政时,两座佛寺互换释迦牟尼佛像并供奉至今。从此,高原上的善男信女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朝拜,渐渐的,以大昭寺为中心的八廓街渐具雏形,高原古城初步形成,于是也便有了“现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一说。随后,拉萨的寺庙逐渐增多,高原古城香火旺盛,逻些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神圣之地。
9世纪吐蕃王朝崩溃,伴随11世纪西藏佛教后弘期的兴起,拉萨成为很多高僧大德弘教之地。13世纪,元朝中央政府把西藏纳入统一版图,元、明中央政府先后在西藏地方扶持萨迦王朝和帕木竹巴王朝,西藏的政治中心一度转移至日喀则的萨迦和山南地区。拉萨不再是首府,它在西藏的历史中逐渐隐退,知道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受清朝皇帝册封,建立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政权,一拉萨为政权的中心,拉萨城市才有了新的发展。
五世达赖喇嘛将它的首府迁到了拉萨。他在松赞干布7世纪的宫殿遗址(红山宫)上建造了布达拉宫。在这段时间大昭寺也有很大的扩张。
倒了18世纪其实达赖喇嘛格桑嘉措时期,在布达拉宫以西约2千米处建立了罗布林卡,每当夏日来临,达赖喇嘛便从布达拉宫转移到罗布林卡办公。几经扩建,罗布林卡成为占地36万平方米的大园林,犹豫形成以布达拉宫为中心,辐射八廓街、罗布林卡周围约3平方千米的拉萨古城。
正是因为拉萨城的重要存在,越来越多的客人选择搭乘北京到拉萨火车、西宁到拉萨火车。因为青藏沿线风景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