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康区昌都服饰的文化内涵诠释

昌都民俗 [!--pingluncishu--]0

藏族康区昌都服饰的文化内涵诠释

康区是指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居住在横断山脉、三江流域一带的西藏昌都地区和四川省甘孜州、青海省玉树州、云南省迪庆州等地,以操康巴方言为其特征的地域的一种称呼。

藏族康区昌都服饰
  康区是指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居住在横断山脉、三江流域一带的西藏昌都地区和四川省甘孜州、青海省玉树州、云南省迪庆州等地,以操康巴方言为其特征的地域的一种称呼。由于这一带群山巍峨,江河纵横,交通闭塞,故使康巴服饰的地方特色极为浓厚。富有情趣的昌都服饰,以华丽典雅为贵,注重装饰艺术,强调整体效果,色彩对比强烈,故非常鲜明地表现着康区人耿直、强悍、豪放、淳朴的性格特征,反映着昌都人的实用观念和审美情趣。
  康巴服装除了具备藏族服装的基本款式为大襟、长袖、肥大、宽腰这些特点外,还在于它有自身的个性特征。

保留古文化遗风
  康巴服饰较多地保留着远古文化的遗风,藏族先民在远古狩猎时发现,猎物不仅可以充饥,而且兽皮还可以御寒保暖。于是,他们将兽皮挂在身上避寒,成为藏族原始服装最初雏型。这说明服装的产生首先是为了御寒,保护身体,便于狩猎等实用和功利的目的。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纺织业的出现,藏族人民除保留柔软性好、保暖性强的羊皮藏袍外,完全用野兽皮来制作的原始服装,逐渐演变为仅用美观大方,花纹艳丽的皮毛镶边藏袍的习俗。这种习俗的形成,是由于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的需要而产生的。当我们看到康巴人冬季的藏袍上,时常用水獭皮和虎皮来镶边,戴狐狸皮和猞猁皮帽子的习俗时,就知道这是远古遗风的留存。它真实地反映了藏族先民从狩猪生活到农耕生活的演变过程。

适宜生存环境
  康巴服装更多地适应了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产生活的需要。过着游牧为主的生活的康区藏族,自然要选择那些便于起居乘骑和行旅的衣着样式,同时,又由于这里地处高寒地带,冬长夏短,昼夜温差大,故康区藏袍比卫藏一带结构肥大、袖宽敞、臂膀伸缩自如,具备了御寒性能强、散热方便、夜晚解下腰带可当被褥的多功能特点。当白天阳光充足时,人们便可方便自如地脱掉右臂或双臂,以此来适应当地的温差,也便于劳动。一般讲,女性脱掉双袖后在腰背打个结,而男性将双袖在腹前打个结。以后,脱下衣袖袒露右臂的打扮,由于能显示出康巴人豪放的性格和豁达的风度,故成为昌都服装别具一格的装束衣着法。

倾家装饰全身
  康巴人最喜欢用珠宝来装饰和美化自己,以此来衬托自己的英姿倩影。康巴人对玛瑙、九眼珠、珊瑚石、琥珀、珍珠、松耳石、象牙、金、银等贵重宝物的装饰品有着特殊的爱好。在四、五千年前的昌都卡若遗址出土的装饰品中有二串项饰,其中一串是由40颗长方形石珠和20颗管状骨珠组成,这种石珠和管状骨珠相互串联的项饰组合法,至今仍是康巴人珠宝串联法的基本格式,而这种格式可以说是与四、五千动卡若先民的装饰法是一脉相承的。昌都人把服饰着作财富和美的象征。不少人家里再穷再苦,也为了添置几颗珠宝,会倾其所有,设法求购,以便在众人面前抬起头来。现在一位富裕的康巴男女,最贵的装饰品的价值从几十万到上百万元。昌都人所佩带装饰品的部位从头顶、发辫到耳、颈、胸、腰、碗和手指。其装饰品包括发夹、耳环、项链、护身盒、火镰袋、针线包、钱包、腰刀、手铜、戒指等众多品种,以金、银、铜、象牙为其质科,镶嵌各种珠宝玉器,精致加工而成。以上所佩带的装饰品,只是形状和数量,以及质地的不同,而无男女性别及部位的本质不同。

昌都服饰种类
  昌都服饰大体可以分为牧区、农区(包括城镇)、僧侣三大系列的款式。一般讲,牧区服装的衣料较单纯,大都以自养自产的羊皮和用羊毛织成的毯子为衣料,牧区的装饰品,尤其是女性的装饰品,比之农区更加繁杂、贵重、而且从色彩
  和造型上讲更是艳丽厚重。农区(包括城镇)服装的衣料相对于牧区较多,有皮类、绸缎、毛纺织品。农区的装饰品,无论人数量上,还是从制作工艺和造型上讲,都比较精致简练,小巧玲政。

僧人服装
  僧人服装,大都简单庄重。僧人上身里面穿红色无袖的坎肩,下身围紫红色的增裙,外面披一件紫红色的袈裟。袈裟一般为宽约70公分,长约身高两倍半的条状被单。披时裹曾于上身,袒露右肩,长及脚面。僧人服装团等级和职位高低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包括衣料质量、颜色、式样,以及僧帽。一般讲,在坎肩上用黄色锦缎镶边或是平时披黄色绸缎袈裟的大都是活佛或高僧。藏传佛教宁玛、萨迦、噶举、格鲁四大教派和萨迦派袈裟的样式和穿着法大体一致。不过噶举派和萨迦僧人的下裙往往穿白色僧裙。如果从僧帽上区分四大教派,则容易的多,一眼能区别开来。宁玛派僧人的帽子以氆氇为料,帽顶尖长,帽檐向上翻,前面开口,形如莲花状,故称为莲花帽。萨迦派僧人的帽子称为“俄尔帽”,帽以红色氆氇为料,帽顶微弧,帽檐两边左右相互对折到正中间里人字型。噶举派僧人的帽为宽檐礼帽,这与一般礼帽不同的是其颜色为深蓝色底上带有红白相间的十字型或大字型条幅图案。格鲁派僧人帽形似鸡冠,帽顶有黄色穗须,剪缝整齐,向上耸立,故称之为竖穗鸡冠帽。至于格鲁派的通人冠、噶举派的黑帽和红帽,是属于特定人物或高僧的标志,并非一般增人可随意戴队需要指出的是僧人的服装单纯,但寺庙跳神用的服装饰物极为华丽复杂、自成体系。

能辨已婚未婚的的妇女发式
  就康区昌都一带来讲,男女都喜欢蓄长发,且发式最能体现地域与性别、未婚与已婚的差别。昌都妇女极讲究发型和头饰。昌都城镇和附近农区妇女扎辫,然后将小辫拢成一股,与红色的丝线编织成独辫,垂在背后摇曳,顶饰由二颗深红色珊瑚中间夹一小块绿松且石组成马鞍形状。这种精致而又简练的发型,更能衬托出昌都姑娘端庄婉静、亭亭玉立的倩影。牧区妇女头饰以腊黄色的琥珀为主。昌都嘎玛、拉多、面达以及江达等地的妇女,未婚女子的头顶只戴一颗黄色的琅琅,而已婚女性至少要载三颗以上流浪,以此来区别少女与已婚妇女。牧区姑娘还爱好在腰间系上银雕花带,更喜欢在后垂的独辫上镶嵌上各种珠宝玉器,金器银币和贝壳等饰物,仅此有的重达一、二十斤。

康巴汉子的发式
  昌都的康巴汉子也有蓄发的嗜好。他们常把油黑的头发流成独辫,辫端再编一股鲜红色或黑色的丝线,然后左向缠盘子头顶,使红丝穗垂于额侧。人们风趣形象地称之为“英雄结”,这种发型装束使康巴汉子更显得成武勇猛。不过,农区的男子汉一般不在发辫上套其它饰物,而牧区的男子汉则喜欢在发辫上套一块很精致的雕有花纹的菱形银器作为发夹,富裕的人还往往在发辫上套几只特制的大戒指或象牙圈以显示自己的富有和威武。

男女都喜佩刀
  无论是农区,还是牧区的康巴男女都有佩挂藏刀的习俗。男子汉盛装时佩挂长短二把藏刀和精美的火镰盒等,芒康、左贡、贡觉、察雅一带的还喜欢佩带黯花镀金的护身盒。长刀一般为50公分左右,刀鞘以银质为贵,并雕刻有虎狮龙风等吉祥图案,斜插在腰带上,而小刀一般吊在腰带,以此显示出康巴人潇洒威武的英姿。女性所佩带的小刀,长度不超过20公分,制作考究,小巧玲政,它与银质针线盒,园光,奶桶钩一起佩戴在腰带上,成为昌都妇女腰部装饰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巴昌都男女之所以佩挂刀子,其用途有生产、生活、自卫、装饰等四大功效。现在主要是刀子的装饰功能。

昌都地区民族传统服饰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康巴美,美在它的山水;康巴美,美在它的传统文化、康巴美,美在它如五彩天衣般美妙的服装服饰文化。康巴美,美在它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的康巴人。
  服装服饰作为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必然产物和一种物质文化。从人类告别动物以来,就伴随着人类不断进化的步覆,经历了悠久而灿烂的发展历程。服饰的产生,服饰民俗的形成和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各民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藏族人民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里雪域高原上.他们就在世界屋脊上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收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有独特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风格。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具特色。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统一中局部多变,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洒爽。
  康巴,包栝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令人耳目一新。 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殊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
   我是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至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我至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约3000年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十分相似,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饮、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
  据史载:“东女国,(康巴一带)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编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都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通高 11.6厘米.底长 14.3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的长统靴子,并具备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至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指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一种赭石色矿质(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涂擦面部,起到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的作用,同时,美饰面容并兼颜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妇女的头发梳很高且尖凸,称为“堆髻”,后世妇女发型中的“卜殊”同此发型也有渊源关系。
  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优势,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东女部,今昌都地区,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发展阶段,一般男子技发,妇女编辫,男女都用彩色赭面。
  党项,是一个纯游牧民族,服饰习俗中的头戴乌突骑帽,身穿长袍,下着小口裤,足穿皮靴,与今藏东康巴牧区藏族服饰类似。
  此外青海地区的吐谷浑,贵妇人披锦花,戴金花冠,女发型为编发披后,饰有珠贝,珊瑚,这一类服饰与今康巴藏族妇女服饰大致相同。以上这些远古服装服饰表现特征应是今天藏族,尤其是东部康巴藏族各地不同服饰的最初母型。

康巴服饰的类型
  康巴服饰既具有藏民族的共性特征,又别具地方个性特色,是藏民族服饰文化中的奇葩。其主要服装藏袍的基本特征是大襟、宽腰、长袖、超长、无扣,腰带举足轻重,式样不局一格。色彩是康巴藏族服饰点缀美的灵魂,他们在色彩运用上十分着重色块与整体的相村与和谐,运用最多的红、黄、蓝、绿、白和黑色往往包含了宗教的象征意蕴,又归纳了雪域大自然所呈现的直观表征。他们认为蓝、白、绿、红、黄五彩是菩萨的服装,蓝色代表蓝天,白色表示白云,绿色表示河流,红色表示空间护法神,黄色表示大地。广泛运用金银珠宝装饰也是康巴藏族服饰的一大艺术特色,体现了他们鲜明的民族个性和务实的审美价值观念。另外,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原生动物材质自然美所形成的质朴、天然之趣,更使康巴服饰充盈着一种与大自然博大胸怀相依相衬的雄浑气魄和钟灵神韵。
  康巴服饰,男装差异不大,女装尤为典型;以此形成了不同地域的风格。康巴服饰大致可细分为康北农区服饰、康南农区服饰、木雅服饰、嘉绒服饰、牧区服饰及康巴特有着装等类型。其中康北农牧区盛装,以羔皮藏袍挂金丝缎或毛呢藏片等为面料,下摆、襟、袖等处镶宽大的水獭、豹、虎等珍贵兽皮。彩绸衬衣、锦缎袄褂。
  康南农区女盛装,以五颜六色的花氆氇制成的百折连衣裙,左右胸襟处镶以红、黄、绿、藏青、金丝绒三角形,双袖肘处镶红布,袖边镶绿布,背部镶绣有吉祥图案的“公热”,裙边镶红色羊毛条,色彩艳丽、装饰性极强。除了华贵的服装,还以金、银、红珊瑚、绿松石、黄虎珀(密腊)等作头饰、胸饰、腰饰、手饰,把全身装扮得珠光宝气,雍容华贵。
  康巴牧区服饰,男女老少秋冬季均以厚重的原生皮板老羊皮、羔羊皮为袍;上饰粗犷的五色布、尼料条纹或“雍宗”、日月等图案纹装饰,夏装则以常以轻、薄的各色面料或自织牛羊毛尼制成的单或夹的长袍。上镶彩虹氆氇尼花边,康北一些农区还时兴针织羊毛的袍、裤、衣等。男戴宽沿白毡帽,女梳百辫,戴羊皮帽,耳、项、胸、腰、背、腕、手、佩各种用金、银、珠玉、宝石制作镶嵌的饰品。礼仪节日盛装选料更为华贵、精美。
  遐迩闻名的康巴汉子服饰,以昌都、德格一带男装最为典型。他们的服饰品主要有象牙发箍,金银镶边的红珊瑚大耳环,珊瑚、玛瑙、琥珀等珠宝项链,用金、银、铜精制的佛盒“嘎乌”、大镰盒等,腰际横插或斜佩长藏刀、短吊刀,手指上戴有金银并镶嵌有珊瑚等珠宝的戒指。藏袍的外套用绸缎、布、毛织氇氇品等制成,以水獭、虎、豹等皮镶边,脚蹬藏皮靴或红黑相间的毛质氇氇尼靴,头扎一根又黑又亮的长发辫,夹以红、黑、蓝等大股丝、绒线,盘头而绕,尾端呈散状,垂落于头侧,显得扬扬洒洒,威武剽悍;着帽的或戴金毡帽,或戴狐皮帽,愈显雄姿英发,滞洒自如。着装上康巴汉子一般将藏袍下摆提升至膝盖以上,脱两袖扎于腰际,腰间除火镰等佩物外,一把横撇的长刀十分耀眼,加上头上飘洒的“英雄结”,倍显剽悍,粗犷英武。
  康巴女装,也以昌都、德格一带为典型:其显著标志是前额顶佩戴由银和青铜铸造并镀以金,中间镶嵌红珊瑚的“梅朵”头饰,即花朵纹样装饰。相传此佩饰为格萨尔王妃珠牡所佩戴。头发编成若干粗细不同的小辫(康巴地区一般有扎108根的习惯,而那曲的扎到120-150根,安多的则可少至70-80根),上面饰以松耳石和珊瑚;鬓角两边的头发上穿有松耳石或猫眼珠,辫子末端也穿以两股松耳石或银饰,藏袍和男子大体相似,显得华贵大方,婀娜多姿。总体上讲,昌都、德格服饰代表了半农半牧区的康北型,由于历史上德格土司的辖地和势力影响较广,故而这类服饰也使之流传于整个康区,尤以男子的“英雄结”和女子的“梅朵”头饰成为其典型的显著标志。
  康巴特有着装,质地厚实,色彩简洁,款式新韵独特,具有自然、质朴、厚重的视觉效果而别具一格。

康巴服装佩饰
  服装佩饰是服饰文化中的华彩部份。如同大海中的浪涛,草原上的格桑花朵,更像天空中的片片彩霞。藏族的服装佩饰工艺品中绝大部分是以金银珠宝为主。这与藏族人的生活环境有关.艰苦的物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对精神文化,理想美的向往和宗教信仰的强烈追求。藏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游牧生活为主的民族.到了近现代,这种生活方式仍占很大的比例.正因为如此,牧民们十分重视着装的佩饰,把自己的主要财富转换为金银珠宝佩戴在身上,以便保存、迁徒。一个比较富有的少女,着装佩饰的价值往往超过万元。以至十多万元,个别富裕者甚至达到百余万元,这是一家数代人经过艰辛积垒的全部财富。每逢佳节或喜庆的日子,牧民们都喜欢争先恐后地把自己家传所有的装饰品佩戴出来。这既是对财富的炫耀,又是一种精神美的展示。
  由于藏族人笃信佛教,因而装饰品的造型和图案也具有强烈的宗教象征意味。名贵而玄秘的九眼宝石、象牙佛珠、珊蝴项链、象牙圈、密蜡宝石、金护身盒,右旋海螺等,从中无不寄托着他们对神灵的祈祷、对现实生活的珍惜和对未来美好理想的渴望追求。这种把理想、信仰、财富、文化、审美熔为一体的服饰艺术,是藏族服装佩饰工艺的一大显著特色。
  康巴地区的藏族服装佩饰工艺具有独特的地方性。如昌都的金银佩器、甘孜白玉河坡、新龙等民间所产的各类藏刀、佩饰等。从金银制品的造型变化,单元图案组织的巧妙,到制作工艺的精湛,无不显示出康巴地区能工巧匠们的娴熟技艺和极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体现出了康巴服装佩饰工艺的璀灿。同时由于康巴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藏汉往还的枢纽地带。由于藏汉文化的频繁交流,康巴服装佩饰工艺品既有着浓郁的藏族本土风格特色,又兼收并蓄了汉族工艺品的长处,从而风彩独具。这些金银制品不仅制作工巧,装饰精致,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特别是金银制品上所表现的富有朝气和民族特色的装饰纹样,如日月造型、“朗久旺丹”图案、“雍宗”图符、“吉祥八宝”图案(吉样结、妙莲、宝伞、右旋海螺、法轮、胜利幢、宝瓶、金鱼)等。这类具有深刻象征内涵的宗教囹案,经过民间艺人们的匠心处理,使单纯的图案,不仅纹样构成变化丰富,装饰性浓厚,而且注入了世俗化的意味。逐渐成为藏民族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喜闻乐见的服装佩饰纹样。
  康巴服饰的佩饰丰富多彩,门类齐全,款式多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发式:男子发饰有披肩式长发、自然式卷发、普通式短发等。其中犹以英雄结式盘发为康巴男子独有发型。此为以黑色丝线或牛毛与发合编发辩,辫端加编红色丝线,左向缠盘于头,使红丝穗垂于额侧。盛大节日跳锅庄时,男子辫发中还加红、黄、绿等绸布,再将粗长的彩辫盘于头上,形成硕大的盘头。辫股上套象牙圈、戒形银质嵌珠发;而妇女发式,有细密多辫披于肩后,在腰身后用红色或彩色丝线束为一把扎在腰带内的多辫式的。有用红丝线、毛线或五彩丝线、毛线编独辫或双辫,然后盘于头上或头怕上的等多种。
  头饰:男女皆喜用象牙圈、戒指形银质嵌珠和银质圆形式饰件为辫饰。妇女则用绿松石、琥珀、银泡等作头饰。尤以妇女头饰最为典型。           
  牧区妇女头饰。材质名贵,质地华丽,色彩斑烂,形式多样,有在额上或头顶处佩戴大枚琥珀或镶珠银盘,呈一点式样式。有头顶及两鬓对称佩戴嵌珠银盘,呈三角式烊式。有头顶、后脑两鬓各佩戴一枚黄色琥珀或嵌珠银盘,呈梅花式样式。头饰中还有专门的以皮革或红呢制成宽长的垫带,上面缀满银泡、银盘花或黄色琥珀、红珊瑚的头饰带。这种头饰带有仅从前额经头顶、后脑及腰后戴一根头饰带的。也有再从额际两侧经双鬓、双肩于腰际戴二根头饰带,呈三根头饰带的,还有以红珊瑚珠,绿松石编串成环状帽饰的。也有以象牙、红珊瑚珠、珊瑚树、琥珀、绿松石编串成盔状帽饰的。在佩戴头饰带的同时,双鬓还悬挂红珊瑚、绿松石串珠。
  康北农区妇女头饰较简略.仅用小型银盘花和少量红珊瑚、琥珀装饰。多用缘松石珠装饰双鬓细辫子。
  康南农区妇女若不戴头帕或不盘发辫的,则多以细密多瓣垂于身后,发辫右边编90根,左边辫140根,然后用獐皮条将发辫分别串编成左右两片,左片先朝头顶用右片覆盖成方形,称“扎得”,再将双鬓散发各编三根细辫。两耳角上各挂四根珊瑚枝。额前梳齐眉流海。还有将一对大枚琥珀或银盘花左右对称佩戴于头部呈双角状或头顶仅佩戴一枚琥珀或银花呈独角状。还有用银丝缠发辫,盘头时正好把银辫置于头前的。
  耳饰:男子有环形银质大耳环。灯笼形银质嵌珊瑚大耳环。妇女耳环有金、银质环形、灯笼形嵌珠、龙头形嵌珠耳环等。
  项饰:妇女有金、银质、嵌珠宝的各种型制、花色的领花。
  胸饰:男子用猫眼石、红珊瑚筹珠宝串起的项链。铜、银质錾花镀金“呷乌”(护身盒)。妇女有各色珠宝项链;银质项盒、银项链。此外,还喜佩戴各种护身饰物,如:道行高深的高僧大德的像章、装有祈愿文或咒语、魔符图案的方形缎制护身包;红色或黄色的丝、绸、毛线编织的吉祥结;被民间称为“天降铁”或“雷铁“的玄密佩饰物,经高僧活佛加持被视为具神秘咒力的念珠等。              
  手饰:男子皆有金银质双龙头、单龙头、麻花形手镯。有象牙手镯。妇女还有各种玉石手镯。男女皆有金银质嵌珠宝戒指。男子还有象牙板指环、各种玉石板指环。
  腰饰:男子腰饰主要有火镰袋、皮包、腰盒、吊刀、长腰刀、腰带式钱包等。妇女腰饰主要有雕花银泡腰带、皮包、腰盒.各式针线盒、奶桶钩、,小吊刀。银链等。
  背饰:是妇女们的专用品,常与头饰相连,多为在条形红色皮底、缎底或黑金丝绒底上从头至腰依次排列琥珀、珊瑚、银泡饰、银元、藏洋等作为装饰。在黑色的发辫上特别突出。更加强了女性柔美娟丽、婀娜多姿的线条美。
  尾饰:是男女服饰中最具凤彩的部份,多以宽大绚丽的红、黄、绿、兰 绸布呢绒扎腰间后从腰后垂悬至脚下,妇女一般为单色,男子则多色,形成如同鸟尾状的装饰,在手舞足蹈之时,或微风吹拂下,女则大有轻盈飘飞如仙女升空之态,男者则如五彩缤纷的彩虹绕身,眼花缭乱,又如草原雄鹰展翅翱翔苍穹,令人心往神驰。
  康巴藏族从男人到女人通身的佩饰,真可谓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由此可见康巴藏族人对美的多方面、多层次、高水准的精神追求和习俗惯制。
(本文转自成都旅游信息网)

微信WeChat线上咨询


西藏旅游攻略网微信

Line线上咨询


西藏旅游攻略网Line

快速提问


你的旅行想法:
旅行日期:
旅客人数
(年龄在12岁以上):
年龄在2-11岁之间
年龄在2岁以下
姓名:
  • - 性別 -
  • 先生
  • 女士
即时通讯:
  • - 应用-
  • WeChat
  • Line
  • WhatsApp
  • Skype
电话:
* 邮箱:
正在提交中...
24小时内回复
您提供的上述信息将被谨慎地用于旅游安排、旅游创意交流或其他必要的目的。我们永远不会把你的信息卖给任何第三方。

为什么选择我们

  • 24小时内回复

    个性化旅行建议

    报价单

  • 100%定制旅行

    满意保证旅行计划

    灵活出行日期

  • 无忧假期

    私人导游和汽车

    全天候客户服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