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机场与众多“世界之最”联系起来时,就注定了这里的人们要用生命不断地挑战极限。
当一个机场与众多“世界之最”联系起来时,就注定了这里的人们要用生命不断地挑战极限。邦达机场人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在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世界上海拔最高”、“世界上离市区最远”、“世界上气候最恶劣”的民用机场……谁能想到,这些像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描述都是用来形容一个民用机场——位于藏东昌都地区邦达大草原、玉曲河西岸狭长山谷中的西藏昌都邦达机场。
因为这些“世界之最”,守护在这里的人们经历着不同于普通人的酸甜苦辣。
海拔最高——背着困难往前走
8月4日两点钟,一个人坐在机场宾馆的单人床上,不敢躺下,因为躺下后的心慌胸闷让人无法忍受;不敢开电视,因为电视发出的声音让人心跳加快;只能忍着头疼欲裂的感觉,呆坐着,心里感觉像过了很久,一看表才过去5分钟……
经历了在邦达机场的这一夜,记者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高原反应。在海拔4334米,含氧量只有海平面52%的考验面前,身体素质再好的人也不得不认输了。邦达机场的领军人物——民航昌都航站站长陈清志出现在记者面前时,一脸的疲惫:“已经习惯了,每次从昌都到邦达机场第一天,都整夜睡不着觉。”
据陈清志介绍,在这里,走路、说话甚至思维都比平时慢,然而心脏却长期伴随着心动过速;记忆力衰退、头痛、失眠是普遍的共有症状,心律不齐、心跳过速等毛病就和普通人感冒一样常见。在这里,做任何体力劳动,五六分钟就要休息,人们形象地描述:“在这里生活,就好像每天背着20公斤重物在做各种事情。”
缺氧反应无形中加大了机场的安全保障压力。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从1995年通航至今,邦达机场人创造了连续12年保障飞行、空防和地面运输安全的奇迹。
自然条件艰苦,机场人就努力从硬件上完善机场设施:引进扫雪车,更新归航机,建立自动转报系统,修建幸福小区职工住宅……他们甚至发挥创造力,用两辆报废东风卡车改造成了移动电源车。今年即将动工的邦达机场改扩建工程项目,更将使机场迈入新的发展时代。
更重要的是,邦达机场人用他们特有的智慧,从实际出发,找到了可操作的办法,从意识上、制度上消除安全隐患。
记者采访当天,机场值班领导洛桑扎西一直没有闲着,不是巡视飞机周围,就是检查各部门情况,机场场务科、安检站、公安分局的值班领导也都巡视在相关岗位上。原来,这就是邦达机场克服高原反应的一个方法:多人巡视、重复检查。由于思维跟不上,工作人员很容易有疏漏,他们就不厌其烦地用“笨办法”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中。 邦达机场每周一次的安全讲评会,每月一次的安全分析会都是雷打不动的,会议纪要详细程度也是不多见的。为了克服思维逻辑不连贯的弱势,每个发言人都要写出详细的发言稿,每次会议纪要都会经过详细整理,每次开会第一件事就是核对上一周会议的会议纪要,核实会议内容的落实情况。
然而,勤劳与智慧无法阻止恶劣条件对职工身体的摧残。根据最近一次医院检查结果,航站30%职工的身体状况已经不适宜在机场工作。根据这一情况,在西藏区局的统一部署下,昌都航站将通过人事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措施逐步改善机场职工结构。然而,当所有思路还没有变为现实之前,陈清志只有一句话:“我们将背着困难,继续往前走。”
国内跑道最长—— 起早贪黑守卫安全线
每天凌晨4点,邦达机场的场务工们就开始行动了,启动自创的移动照明车,驶向机场跑道,这是一条世界上最长的民用机场跑道,全长4200米,平行滑行道全长5500米。
据昌都航站办公室副主任次仁顿珠介绍,按照设计要求,这条跑道可以满足重量100吨以下的大型客机的飞行要求。然而,由于身处高原机场,这条跑道没有给机场带来更多的大型飞机,带来的只是,为保障飞行安全,机场人不断要克服的难题。
夏季,气候变暖,这条跑道也“活跃”起来。由于温差大,中午跑道受阳光暴晒,晚上气温又可能陡然降到零摄氏度以下,热胀冷缩的原理让跑道的损耗格外严重。机场值班领导有时巡视跑道,会有“触目惊心”的感觉,跑道道肩的拱起有时甚至有20厘米的偏差,特别是飞机接地附近的损坏,给飞行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邦达机场已经连续两年投入30多万元资金对跑道进行修复,但是机场职工却依然丝毫不敢掉以轻心。每天清晨,第一个到场航班大概是8时20分左右落地。机场要求场务工必须在航班从对方机场起飞前就完成对跑道的两次巡视,并解决所有发现的问题。因此,每天场务工们凌晨4点就开始工作了,往往第一次巡视都是在夜幕下,靠汽车照明完成的。
下雪的季节,机场人遇到最大的难题自然就是扫雪。在机场还没有扫雪车以前,冒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人们用自制工具硬是花了2—3天时间才把这长长的跑道及时抢扫出来。他们曾经创下连续17天扫雪的纪录。航站安检站王洪权回忆说,有一次下了一场深达40多厘米的大雪,眼看扫雪任务即将大功告成,可再次突降的暴风雪使连续扫雪5天的劳动成果化为乌有。这场罕见的长时间大雪由于极强的反射紫外线,85%的职工都患上了雪盲。疼痛、流泪、红肿、不能睁眼,落下迎风流泪的后遗症,至今都不能痊愈。
与跑道相关的难题还有机场围界。由于历史和客观原因,邦达机场围界没有全封闭,围栏仅仅是刺丝网(材料为铁丝和倒刺),极易破坏,邦达草原上的牦牛就可能成为机场安全的威胁。另外,地势因素导致整个围界起伏高低不平,整个机场围界长达13公里,却没有巡逻道,场务员和公安人员巡逻只有徒步进行。多年工作后,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什么地方容易破坏,什么地方可能钻进小动物,他们都烂熟于心。为强化邦达机场空防安全,航站还制定了《昌都邦达机场空防安全管理工作实施细则》,把工作方法用制度统一巩固起来。
世界上最长的跑道最大限度考验了机场职工的安全意识,“安全第一”的观念已经渗透到每个人的血液里。“每天晚餐后到跑道上去散步,看到石子、垃圾就捡起来,清理掉。”这已经成了每个场务工的生活习惯。
离市区最远—— 生活单调精神不单调
“我们的飞行保障压力小于地面保障压力!”当记者了解了邦达机场保障飞行安全的难度后,听到陈清志说出这句话,着实吃了一惊。
这句话源于连接昌都市区和邦达机场的那条昌邦公路。这条公路全长134公里,这个长度证实了邦达机场是我国离市区最远的民用机场。由于路面宽3米多,不足4米,单车道宽了一点儿,双车道又不够宽,当地人笑称其为“不三不四路”。公路80%以上的路段或沿着水流湍急的澜沧江蜿蜒前行、或颠簸在海拔4000多米的浪拉和年拉两座大山的崎岖路上,江水咆哮、怪石嶙峋、悬崖峭壁让人晕眩胆寒。
更可怕的是:“这条路夏天掉石头,冬天积冰雪。”记者在机场听说一个故事:有一次,陈站长陪同昌都地方政府的领导到机场调研,走在这条路上时,突然感觉路边山上掉下来一个很小的石子。车上的人本来没在意,后来车子停下休息时,司机一检查,汽车的引擎盖居然被砸穿了一个洞,全车人看到这一情景都吓出了一身冷汗。
这条公路,在夏季有100公里的路段都有发生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的危险,冬季在山阴面,结冰路段可以长达700—800米。面对如此复杂的路况条件,从去年开始,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所有员工不允许自驾车上下班。航站从强化驾驶员队伍的安全意识入手,坚持航站值班领导带队押车,限速度,压事故,制定了“安全行车十不准”等一系列制度,做到发车前检查、到站后检查、定期保养、随时抽查,把事故苗头消除在萌芽状态。
路虽然不好,却是维系机场职工生活的重要通道。每天往返机场的班车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运送机场职工的生活补给。“无论米、面、油、菜,只要不是活禽,我们都允许带上来。”由于航站人手紧缺,机场职工并不能实现两班倒,只能滚动休息。据统计,一个正式职工平均1个月要在机场待20多天。带来的蔬菜蔫了,他们就用清水泡泡;粮食吃完了,就让亲戚买了送到班车上。
机场人不仅没有让困难吓倒,反而努力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机场撤销了职工食堂,于是大家三人一家,五人一组,厨艺水平高的自觉担当起“大厨”,天气好的时候,大家相约去采蘑菇,一个个小食堂自然形成。现在,机场里有精通狩猎的“猎户”,精通打鱼的“渔夫”,真可谓“人才济济”。大家还用平时节省的钱,添置电脑、书籍,丰富精神生活。
气候最恶劣—— 自然无情人有情
记者来到邦达的时候,正是内地酷暑未消的8月。没想到,邦达机场的风吹在脸上已经有了刺骨的感觉,人们已经要穿上毛衣御寒了。到了晚上,房间里吹着热风筒,人盖着棉被,被子上搭着棉大衣,居然还会感到寒冷。令人惊讶的是,机场的人告诉记者,这是邦达一年里最好的季节。
当地属高原性立体气候,每年雨季约3个月,雪季约6个月,全年低温季节达9个月。全年最高气温不过17—18摄氏度,最低气温可以达到零下42摄氏度,冻土层平均深度达1.9米,“六月飞雪”在这里并不是新鲜事。
夏季,邦达机场天气变得比孩子的脸还快,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乌云密布,一会儿下雨,一会儿下冰雹,偶尔还会看见山下飘雨,山上飞雪的景象。这给保障航班正常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航班取消也成了家常便饭。
有一次,机场负责配载的小姑娘与机组完成交接手续后,回到屋里就委屈地哭了,原来,当天的机长狠狠地教训了她,嫌她动作慢,耽误了航班起飞。机长哪里知道,小姑娘完全是为了昌都的旅客。昌都的老百姓要坐一次飞机可不是容易的事,他们清晨五点就要出发,坐车穿过那条可怕的盘山公路来到机场。如果航班取消,或误了飞机,他们就只能返回昌都,第二天再重来一次。小姑娘就是体谅一位旅客已经因为航班取消往返机场几趟了,因此晚了两分钟。
冬季,机场的雪一下就是厚厚的一层,俗称“三拳头”雪(积雪厚达30厘米)。去年11月的一天,为了完成国家的运兵保障任务,机场在没有扫雪车的情况下,居然创纪录地保障了6个航班。当时,机场全员上阵,都投入到扫雪的行列中,哪知刚扫过的雪很快又结成了冰。于是大家用桶、脸盘盛着除冰液继续作业,为了减少污染,他们尽量用铲、撬的办法除冰。全体员工连续作业了13个小时,有不少人是带病工作。当天由于航班延误,机场储存的食物一扫而空,机组只能吃到方便面,然而,机场职工却连面都没吃上。
在邦达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邦达机场人的善良和热情散发出夺目的光芒。
每年学生出藏运输旺季,机场都会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协调,争取优惠票价,安排好内地西藏班学生和老师专班。在航班因天气延误、取消和昌邦公路塌方中断交通的情况下,他们积极向国航西南公司申请加班、补班,动用全部交通工具以接力运输的方式运送学生和老师,使师生能够按时返校。无怪乎当地人称赞邦达机场:“真是为人民服务的好机场!”
从1995年开航至2007年6月,机场已经累计保障运输飞行4820架次,实现旅客吞吐量440487人,货邮吞吐量4799.8吨。
人迹罕至的茶马古道,因为有了邦达机场,从根本上保证了藏东地区军需的供应和军事的需要;因为有了邦达机场,为闭塞的昌都带来了新思想、新技术和旅游业的繁荣;因为有了邦达机场,让昌都可以连接四面八方。然而,在这里工作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正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完成怎样的壮举,只是感慨:“我们在这里工作,无论面对什么‘世界之最’,都是天经地义的,我们做好工作就行了。”
记者手记: 感悟邦达机场人的幽默
很奇怪,从邦达采访回来,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高原反应的可怕,不是机场条件的艰苦,而是邦达机场人的幽默。
邦达机场对于两个人之间开玩笑、调侃,有一个专用名词——“洗脑壳”。工作的闲暇时间,聊天时,吃饭时,散步时……无论何时何地,他们好像都能找到“洗脑壳”的话题。站长之间可以开玩笑,站长和员工之间也可以互相调侃。一顿饭、一道菜、一个房间甚至一个打火机,都可以成为他们幽默的佐料。在充满欢笑的采访中,我认识了康巴人中的“袖珍版”、“残废版”,认识了勇敢的“猎户”、精明的“渔夫”,还有能干的“大厨”,也学会了“洗脑壳”。
然而,我对他们如此幽默的心态却很好奇。有人说,在艰苦的邦达机场工作,他们是苦中作乐。我不置可否,苦中作乐给人的感觉会有些辛酸,有些无可奈何,然而,他们给我的感觉显然不是这样。
直到在机场熬过的那一夜,当我头疼欲裂的无法入睡时,我发现自己心中没有苦闷,而是迎接挑战时无以言喻的自豪。我顿时感悟了邦达机场人的心情,或许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他们深沉的幽默感背后,也是那份无以言喻的自豪感。
尽管没有丰功伟绩,但是能够工作在这座高原之巅的机场中,本身就是值得骄傲的。他们为自己能够经受住考验而感到自豪,为自己青春的奉献而感到自豪,为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而感到自豪。这种自豪感成就了邦达机场人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也成为鼓舞他们不断向前的无穷动力。
(本文转自昌都旅游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