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廓街是拉萨市的一张历史名片。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从九十年代开始,在不改变整体风貌的原则要求下,政府投入巨资对八角街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建工作。
编者按:“先有八廓街,后有拉萨市。”八廓街是拉萨市的一张历史名片。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从九十年代开始,在不改变整体风貌的原则要求下,政府投入巨资对八角街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建工作。八角街在保留原来的风貌精髓的同时,在很多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当时的改建工作的管理者、建设者、规划者,同时也是改建工作的见证人,他们在改建完成后怎么样看待这种变化,怎么看待这种变化中折射出的城市的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本网记者走访了当时改建工程的规划者、原拉萨市国土资源规划局局长,现拉萨市柳梧新区主任石文江。石文江对当时的八角街的改建情况历历在目,对八廓街的改建以及拉萨市的城建规划做了叙述。
“这里有两个强烈”:八角街改建前的面貌以及改建原因
“对八角街的保护和改建,这里有两个强烈:群众对改善生活环境的要求强烈,政府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迫切性上也比较强烈。”
石文江:对八角街的保护和改建,这里有两个强烈:群众对改善生活环境的要求强烈,政府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迫切性上也比较强烈。
八角街的过去,不管是国内外的人,还是包括我们就在当地生活的各个民族的人都知道,八角街里,用很通俗的话形容,就是脏乱臭。最基础的给排水都没有,供电、通讯,各方面的条件都非常差,例如饮水,相当一部分的居民使用原始的压水井。当地群众长期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很不好的居住区里,他们强烈的要求对居住环境和住宅进行改建。政府考虑到要切实体现关心群众爱护群众,就要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决定对整个八角街进行改建。
八角街是拉萨的名片,代表古城的历史,所以外国人西藏旅游就是想感受一下古城的历史。在这样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里,供水不足,垃圾粪便到处溢流,居住环境低矮阴湿,如果保持这样环境,我们的政府是无法面对世人的。所以从九十年代初开始,特别是九十年代中期至今,我们做出详细的规划,对八角街里的文物性建筑进行保护,对六七十年代以后形成的居住建筑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建。
政府对老城区的改建下了很大的决心。当时拉萨市一年的财政收入不足三千万,我们的改建工程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做出的,是很不容易的。
做这样的规划的另一个目的是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文物,保留传统,这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从国家的层面讲,八角街的保护和改建是对我们西藏历史的著名历史文化街区,以大昭寺为中心形成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一个系统的保护工程。八角街作为拉萨市的名片,我们的改建工作严格按照建设部、中科院编制完成的1.3平方公里的八角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实施的;从政府的角度来讲,从国家对历史名城、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来讲,需要对这个街区从文物的角度,从历史角度要做好它的保护工作,但是,同时也要切实改善八角街居民生活条件,改善整个街区从供水供电、房屋改造、居住和生活等各方面的条件,在这个角度上,对当地的居民而言,这个要求当时很迫切,改建对他们的意义重大。
“修旧如旧”:八角街保护和改建的意义和方法
“整个八角街的保护区域,我们划定的保护范围有1.3平方公里,我们的原则是修旧如旧。”
石文江:拉萨这个城市有1300多年的历史,像大昭寺这个建筑,在文成公主进藏以后出现,它既是藏汉民族团结的一个历史见证;也是西藏文化、传统建筑的精品;在很多信徒心中,它又被当作佛教圣地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因此对八角街进行保护和维修,对国家、对人民群众各方面的意义都是非常重大的,从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自治区、以及拉萨市委市政府,对这项工作都非常的重视。
在1992年完成的八角街保护规划和1994年编制的拉萨市第二轮城市规划中,我们对八角街这样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吸收了国际上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成功经验,在规划中,对各方面都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以一种法规的形式明确下来。
所以在改建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划定的保护范围有1.3平方公里,我们的原则是修旧如旧。当时分成几个层面进行操作:第一、对国家已经明确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按照文物保护的办法,非常严格的进行保护;第二、对八角街大昭寺周边的建筑,具有相当的历史文化价值的,我们做到基本按原样修复;第三、对六、七十年代以后形成的、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建筑,我们保持它的整体风貌,内部允许进行现代化的改建。从这几个方面的保护、修缮、改建,形成了我们对整个街区的一个完整的保护体系,我们在具体实施时的做法也是这样的。
通过十多年的努力,现在的八角街跟十几年前的八角街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国家先后投资了几个亿,对八角街的下水道、市政公路设施进行大面积的改建,通水通电,给排水系统的完全的改造,电力系统的改造,然后还对大昭寺广场进行改造,以及周边联系区的一些改建,最后协调统一,保持了原有的风貌,让建筑风格和谐统一。
现在,八角街正如吴良镛、周干峙院士来西藏考察时讲,从街区的整个风貌上讲,在全国的老城区的保护中是做得很好。当然,客观的讲,在改建过程中,的确有做得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为受到当时的经济条件,以及人们整体的保护意识的制约。但是整体讲很不错,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充分的认可。
“我们的历史责任”:拉萨市的保护与建设规划
“八角街街区历史价值的延续,是我们整个城市价值提升的基础,当然这里面还包括布达拉宫,以及我们所有的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建筑。所以我们做城市建设规划时,要保证城市价值不能降低。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石文江:作为那个时期老街区的管理者、建设者、规划者,我们和拉萨市文物局、城关区政府等合作伙伴,尽到了我们的历史责任的。作为这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的见证人,我们也很高兴的看到,从那个时期到现在,八角街的保护和改建,在中央、自治区、拉萨市各级政府和社会层面的关注和帮助下,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的风貌。
60年代法国作为先行者,对其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法国十二大道,以凯旋门为界,它整个历史街区保护得很好,法国人保留老城区,在老城区外建新城,这是一种在全世界都认可的的做法。实际上,我们在拉萨也是这么做的。
对拉萨市我们以河为界。对过去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城市做保护性工作,同时,也在柳梧新区打造新城,纾解老区里面的人口,这样才能对老城区进行更好的更有效的保护。
拉萨市的保护的规划,我们分四个层次:一个是核心保护区,我们称之为绝对保护区。一个是一类保护区,一个是二类保护区,第四个层次是三类保护区,还有一个是保护协调区。这几个层面,已经把我们对整个城市的历史街区的保护,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都包括进去了。这几个类型的划分,就是我们对拉萨整个老城区保护的基本原则,也是硬性的规定。在国务院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里,就是这样规定的,是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的问题。
八角街,布达拉宫、罗布林卡,是以前的拉萨这个城市中的三点一线,它构成了原来城市的主框架,也是拉萨景点中比较重要的。在1959年和平解放的时候,我们拉萨的整个城区面积才不到3平方公里,人口2.6万到3万人,那个时候没有太精确的统计数字,但是现在,按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要求,我们整个城市里面,对受文物保护单位,对八角街等等进行保护,受保护的面积达到十多平方公里,我们保护的面积比1959年前整个城区的面积还要大几倍。我觉得大家都是会算账的,我们对拉萨是保护得好不好,是不是像某些人说被破坏了,看一下这个数字对比就很清楚了。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拉萨市的保护与建设的关系
保护和建设是相得益彰、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的关系,没有老就没有新。我们认为,我们在建一个新城区的时候,有一个老城区做这个城市的底蕴,它的文化、历史、城市价值,对这个新城,对整个城市的价值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
石文江: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到将来,在拉萨这个地方,我们做规划工作时,都需要处理好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第二个就是我们现代化的建设。
过去有人讲保护和建设是矛盾,是指那种非要铲除一个旧城区,才能建起一个新城区的错误认识。我认为,在建一个新城区的时候,有一个老城区做这个城市的底蕴,老城区和新城区相得益彰,老城区的文化、历史、城市价值,对这个新城,对整个城市的价值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我们对拉萨城市做规划时的定义。在党的领导下,对拉萨,我们有能力也有信心保护好一个老城的同时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新城。所以在每轮城市总体规划中,我们都体现出这个理念来。
社会在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在提高,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和各方面的发展,中央给予西藏的支持在逐年的加大,拉萨市人民对城市保护的意识也在提高。我相信我们今后更有条件,也有经济实力,把拉萨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好,把现代化的新城建设好,让我们的高原民族既能骄傲的承接和沿袭藏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享受到现代社会的文明生活,现代社会所能提供的各种服务。这也符合我们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共同发展的道路。(本文转自中国西藏网)